-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祖共娱 人丁兴旺
—— “送灯”与盅盘舞考略
海南的汉族是历朝历代大陆汉族移民而来,其许多民俗与内地汉族民俗有着传承关系和流变特征。文昌的“送灯”与盅盘舞就是一个例子。“送灯”是海南文昌部分乡镇的民俗。每逢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文昌西部、南部乡镇的村庄,依照不同的日子举行“送灯”活动,而盅盘舞也伴随着送灯,跳到家家户户。这一民俗是从何处随着移民流传到海南来的呢?
一、送灯寓“添丁”习俗
元宵节“送灯”、以寓意 “添丁发财”的民俗最早源于何时何地?不能确定。但明代的福建就有相类民俗。明代谢肇淛的笔记《五杂俎》载:“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谓之添丁。自十一夜已有燃灯者,至十三则家家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注1)
“送灯”民俗至今仍在福建流行,据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说,在福建,元宵节给新嫁女和已生男婴的女儿送灯的习俗已逾千年。(注2)如果说送灯的习俗在福建已逾千年,那么至少北宋时期福建就有这习俗了。但是查福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南宋)《三山志》对此俗无载,明正德《福州府志》、明万历《福州府志》、清乾隆十九年《福州府志》均无载。查清乾隆三十三年刻印的《福建续志》所引《福州府志》,不直接记录此习俗,而是借谢肇淛《五杂俎》的记录:“十三、十四、十五夜尤甚,影灯象人物、花果、禽鱼,裁缯剪纸及琉璃为之。谢在杭,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一灯则俗谓之添丁。”(注3)可见修志的文人较正统,不屑于记录里巷风俗,而谢肇淛敢于离经叛道,所撰笔记,记录了许多方志未载的民俗。《五杂俎》付梓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至少,此风俗已在五百年前流行于闽地。
闽西南、赣南、粤东一带的客家人也有元宵节“送灯”的民俗,其形式更接近文昌的“送灯”。研究客家风俗文化的书籍都对此俗有记载,如《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中载:凡在春节前添了男孩的人家,要挑着一对写有“新丁”、“添丁发财”吉语的来到祖宗祠堂,祭祀祖先,报告族中又添了新丁,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祭毕,由家长点亮灯笼,在鞭炮声中将灯笼挂于祠堂和自己厨房的门楣上。(注4)文昌一带的汉族多是从福建移民而来。有学人研究中国客家人分布情况,海南文昌是非纯客家县之一。(注5)由此可断,海南文昌的“送灯”民俗应该是从福建传承过来的。那么文昌何时兴起此习俗?查《康熙文昌县志》无载,《咸丰文昌县志.舆地志》载:“自十二夜起,曰开灯。作灯市,剪彩为花及鱼虾、走马各样。……人或掇灯球归家,置席下,以许生儿则送灯。”《民国文昌县志》亦载。(注6)清咸丰到现在150余年,这是方志记载此风俗流传的最早年代。不过现在文昌 “送灯”的形式有了一些变化,比如要在八音伴奏下跳盅盘舞,这是福建和闽粤赣客家没有的。民俗换了地方,又与地方文化融合,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产生流变,形成自己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
“送灯”寓意添丁的民俗不仅流传到了海南,竟然也传到甘肃。《兰州日报》曾载:兰州西固区河口街于元宵节期间的社火队伍中有各种各样的灯,其中一种为“麒麟灯”,这种麒麟灯,是专为缺儿少女的家庭而制做的。村里谁家人丁不旺,不孕不育,众乡亲就把麒麟灯送到谁家。其寓意为“麒麟送子”。该报文章言:“ 相传,这种‘送灯添丁’的习俗是从江南传到兰州的。在福建、台湾等闽南一带的方言中,‘灯’和‘丁’互为谐音,送‘灯’即为送‘丁’”。( 注7)
江南风俗怎么会传到甘肃?清朝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甘肃是战略要冲,因此,从顺治皇帝开始便在此建立“绿营兵”。“绿营兵”是汉族兵,兵源来自全国各地,应该有福建籍官兵。官兵解甲留居当地,行家乡习俗,是情理中事,类似贵州“屯堡”人。
二、送灯到祖坟习俗
元宵节给祖坟送灯的习俗在国内分布的区域比较广,《中国风俗辞典.岁时节日类》载:江、浙等地每逢夏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人们携红灯、香烛到祖墓上点燃,意为请祖先出廓观灯,阴阳同乐。(注8)据王大伟《东北元宵节“送灯”习俗初探》(注9)和有些地方政府官网记述,(注10)东三省、山东的一些地区都有此习俗,甚至在甘肃《西河县志》中也有此风俗的记载。(注11)比较盛行的地方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尤以河南光山县、商城县、新县为最。此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习俗,看一条网上的记录:
据说朱元璋做了明朝皇帝后,得知母亲去世好多年了,他来到母亲的葬地,可是遍野都是荒冢,哪一座才是母亲的呢?于是他在每一座坟前点一盏灯,然后说:“孩儿不孝,孩儿今天给母亲叩头谢罪来了!是我母亲您的灯就亮着,不是就都熄掉!”皇威谁不敬畏?鬼魂也惧怕三分。朱元璋对着遍地荒冢一一跪拜时,除了一座坟墓的灯亮着以外,其余的全都熄灭了。这亮着的正是朱元璋母亲的坟茔。后来这种“亮灯”的风俗也逐渐盛行起来,人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注12)
只是传说,未经考证。许多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