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研究进展 前言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2.外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理学研究 3.外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应用研究 前言 皮肤科医师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corticosteroid CS)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外用CS可减少口服引起的系统不良反应。随着越来越多的外用CS制剂上市,合理使用的问题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可的松( Cortisone ) 1946年合成, Goldman曾用2.5%醋酸可的松软膏治疗114例各类皮肤病无效。 。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 ) 1950年合成,Sulzberger等用2.5%醋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皮肤病42例收到良效。此后有很多报导肯定其疗效。 。皮质类固醇(糖皮质类激素)的问世是皮肤科临床治疗的一次革命。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自从氢化可的松问世之后,40余年不断开发新的强效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1960年Vickers和Tighe发现丙酮缩去炎松,这是第一个有局部活性的卤族化合物,治疗银屑病有特殊的抗炎性.同时氟氢缩松(氟氢可的松)和氟甲孕松(氟甲孕龙)亦问世.这些被称为第二代皮质类固醇激素,比氢化可的松的活性强4~6倍 随后,17-戊酸倍他米松和肤氢松问世,被称为第三代,也是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60 年代后期.出现了17-丁酸氢化可的松和17-戊酸氢化可的松,这些酯类具有与第二代含氟激素相同的中等效力,但比卤化物和局部副作用小的多.Polano把这些不含氟的中等效力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归为第四代.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更强效的丙酸倍他米松和丙酸氯倍他索被介绍,归为第五代.这些强效的化合物在迅速控制疾病上有很大价值,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80年代末90年代初,budesunide问世,它是不含氟的强效激素,在强的松龙的结构上带有C16和C17丁酸副链.其局部活性介于17丙酸氯倍米松和17.21丙酸倍他米松之间;对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类似17-丁酸氢化可的松,被称为第六代 2.外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理学研究 2.3.皮质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 2.3.1.基因调节学说 2.3.2.非基因途径 特异的S受体存在于正常表皮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 在靶细胞内:1.与受体结合 2.激发或抑制mRNA 3.调节蛋白质合成水平 S的抗增生的作用与受体的亲和力密切相关 S与受体的可逆性结合可解释其效力变化 . 2.3.1.基因调节学说 已有数种重要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被认为是皮质类固醇激素调节的,这些蛋白质包括:脂皮质素(Lipocorin)和淋巴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2 脂皮质素(lipocortin)是一个蛋白质家族。皮质类固激素诱导脂皮质素产生.脂皮素抑制磷脂酶A2,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释放,使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的产生减少.即通过抑制磷脂酶A2来降低炎症反应。 2.3.1.基因调节学说 白介素-1是一个多肽族,它调节炎症反应的变化.它存在于表皮,当紫外线照射时可释放。 有证据表明白介素-1在表皮合成。在试管内,当人的角质形成细胞暴露于氢化可的松时.白介素-1释放的减少是由于氢化可的松减少白介素-1基因转录所致.因此,皮质类固醇激素阻断白介素-1生物合成的能力是激素抗炎,抗增生作用的原因之一. 有报道糖皮质类固醇影响B,T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其机制尚末完全明了。 早期的报道认为其主要作用是影响抗原的呈递而不是抗体的产生 糖皮质类固醇抑制数型T淋巴细胞的活性,包括白介素-2的产生和致有丝分裂原诱导的T细胞增殖。这些作用可被白细胞三烯B4逆转。这些发现表明皮质类固醇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可能是通过对磷脂酶A2的抑制路径实现的. 2.3.2.非基因途径 新近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的某些作用可以由膜结合受体(membrane-binding receptor)介导,因而可出现快速反应,称为非基因效应 nongenomic effects)。 有人已证实大鼠肝细胞质膜上有糖皮质激素特异结合部位存在。 2.4.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的研究趋势 寻找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分离,即局部抗炎活性强,全身性副作用低,且对皮肤有一定穿透力的药物。 2.5.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结构变化与效力的关系(构效关系) 1、羰基组还原: 可的松(C11酮基):无效 氢化可的松(C11羟基):有效。 2、插入双键 氢化可的松(C1、C2间单键):有效。 泼尼松龙(C1、C2间双键):抗炎效价增加4?5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海南屯昌县总工会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招聘3人 (第1号)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53全优卷.pdf
- (高清版)B-T 16886.11-202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pdf VIP
- 水电站电气一次设计.docx VIP
- ICU患者血糖的管理.ppt VIP
- 光伏+储能 收益率最高的装机、储能测算.xls VIP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创新文物改编游戏企划书.pptx VIP
- 海尼曼 Fountas & Pinnell 有声绘本-英语入门066 The New Roof.pdf VIP
- 2021.4助理全科基层基地教学管理1.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