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开掘深刻的思想 JCH.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议论文 如何开掘深刻的思想 高考作文评分要求 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发展等级 1.深刻 2.丰富 3.有文采 4.有创新 怎样让议论文立论更深刻?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普遍。 破除思维定势,尝试逆向思维。 透过现象看本质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运用辩正的眼光看待问题 …… 话题:年轻 年轻是美好的(懂得珍惜) 年轻: 年轻不是永恒的,但我们的心可以永远年轻。 练习 题目:享受明媚的春光 由具体→到抽象 春光(属性特点):明亮、温暖、和煦、希望 当你处在人生的阴霾,别人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问候的话语、一个微小的帮助都能使人如坐春风,如沐春光 …… (自然中的春光→春光般的人文关怀 ) 题目:享受明媚的春光 由具体→到抽象 春光(属性特点): (自然中的春光→春光般的人文关怀 ) 春光往往是他人给予的,但也需要自己去营造。(想要得到就必须先付出,享受“春光”的同时,要懂得给他人以“春光”。) 材料作文:“高山流水”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知音可贵”、“知音难觅”。 “伯牙的这样做法可取吗?” “破琴绝弦不足取” “莫愁前路无知己”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自古圣贤皆寂寞,暂无知音又何妨”(以乐观、自信、旷达之心面对) “为事业而活,不为知己而活”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提升自我素质,让人才不再孤独” …… 四、揭示原因 一个矛盾的产生,一种现象的出现,总是有前因的。分析它,发现它,弄清来龙去脉,就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矛盾的主次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会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张非被退学与被录取的原因。   2003年,四川考生张非考上了北京大学,因迷恋上网耽误学业,被北京大学退学。2005年,张非考入清华大学,但却因再次深陷网络,被清华大学退学。2007年,张非再次参加高考,考了677分的高分。   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张非的妈妈却高兴不起来,担心大学不录取他。“经过这么多风风雨雨,张非成熟了,发誓不再迷恋网吧了……我希望大学能够给他一个痛改前非的机会,不要嫌弃张非呀!”张非的妈妈说此话时,情绪激动,令人动容。   2007年8月,张非被清华大学录取。张非说:“我发现自己更深层次的缺陷,是对父母、社会没有责任感,不关心他人。我绝不会再被退学!” 被退学: 运用: 简要谈谈下列观点成立的理由。 展示: 1学生作品展示: 2生互相评: 3师点评: 示例: 分析下面的材料,思考:如何在普通材料中挖掘深刻的意蕴? 有一位生物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冷不丁地扔进沸腾的油锅里,它由于本能,拼尽全力,绝处逢生。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它再放进温水中,慢慢加热,它便只有卧以待毙。 第1步:概述材料,得出观点 既然是同样一只青蛙,是否能逃生,并不在于它的动作是否敏捷,而在于它是否有忧患意识。在油锅里,青蛙能立刻感受到身处危险之中,设法脱身。但在慢慢加热的水中,它却无法意识到潜在的危险,等危险一来临,由于没有逃生准备,只能坐以待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2步:联系现实 这样的事,不仅会发生在青蛙身上,也会发生在人们身上。方仲永幼时被称为神童,他也满足于此,没有考虑到勤学苦练充实自己,没有忧患意识,最终“泯然众人矣”。江郎才尽这样的例子在历史长河中举不胜举。他们大都是因为满足于一时的安逸,没有考虑过将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一旦困难来到身前,缺乏准备,过惯安逸生活的他们,当然只能如锅中的青蛙,坐以待毙。孰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话并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古人对生活精辟的总结。 第3步:拓展事例 个人是如此,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纵观历史长河,多少国家,多少王朝因为过惯了醉生梦死的生活,看惯了风花雪月,却忘却了虎视眈眈的敌人,忽略了人民生活的苦难,从而导致灭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只看见江南的繁华,却遗忘了北方金兵的威胁,遗弃了北方的大好河山,忘却了“靖康之耻”,缺乏忧患意识的南宋,最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