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卜不习吉”观及其与《易传》的关系.docVIP

《尚书》的“卜不习吉”观及其与《易传》的关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尚书》的“卜不习吉”观及其与《易传》的关系   摘要:《尚书》“卜不习吉”观:纵向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天佑于一德”、“动罔不吉”――“敬修其可愿”、“卜不习吉”;横向上,“天命/天德”、“王命/王德”、“民命/民德”三位一体。这与《易传》纵向上本天道而立人道、尽人事而听天命,横向上广德广业、得正得位的卜筮观义理相通。以《尚书》与《易传》互参互证,对于阐明二书相关篇章的成书年代、观念结构及其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都很有帮助。   关键词:《尚书》;卜不习吉;《易传》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123―06   一、“卜不习吉”的字面分疏   古文尚书《大禹谟》①中说,禹平水土,成允成功,舜决定禅位于禹: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   对此,张载解释说:“言卜官将占,先决问人心,有疑乃卜,无疑则否。‘朕志无疑,人谋佥同’,故无所用卜;鬼神必依,龟筮必从,故不必卜筮,玩习其吉以渎神也。”②朱熹解释说:“圣人见得那道理定后,常不要卜。……所以谓‘卜不习吉’者,盖习,重也。这个道理已是断然见得如此,必是吉了,便自不用卜。若卜,则是重矣。”③《书经传说汇纂》引朱说之后并引北宋学者时澜曰:“圣人通神明为一理,懋德嘉绩之时已知天人之理不违于是也。”④另外,各种注解还大多将“卜不习吉”与《洪范》“稽疑”章互释:   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从“择”、“从”、“谋”、“作”、“用”来看,君臣稽疑时的自由选择更多体现出灵活地通过政策时变来实现王道“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大禹谟》)这一长治久安的目的。   今古文两相比较,同样的内容,《大禹谟》在思维上显然要比《洪范》更有哲学性,语言也更加精简易懂。可以说,《大禹谟》“卜不习吉”与“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几个字就将《洪范》中先王“明用稽疑”的出发点、现实目的以及根本信念都高度概括出来了,不仅符合先王本旨,而且更有利于思想的发展与传播。我们再通过几篇今文与古文来印证这一点:《洛诰》记周公决定迁于洛邑,“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水东,亦惟洛食”,《召诰》说“厥既得卜,则经营”,表面看来似乎决于卜筮,事实上却是“视民利用迁”(《盘庚》),迁于洛邑早已人为策定,只是在洛邑进一步选择具体的动工地点时才象征性地使用卜筮,起一个微调作用而已,古文《仲虺之诰》就对这类王事看得非常透彻,所谓“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仲虺乃作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先王卜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贞定人情,求一个心安理得;从非功利的角度来讲,先王问卜即是问天,与问臣、问民本质上完全一样,都是治国时“朕弗敢蔽、弗敢自赦”、“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古文《汤诰》)的敬慎表现。在顺天、保民、休命的重大事情上,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与万民元首的王都不敢刚愎自用,更何况是作为物类、灵不及人的龟蓍,对天命的敬畏与执行自然更加一丝不苟,“一无起秽以自臭”、“诞告用?……勿亵在王庭”、“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⑤(《盘庚》),所以必定卜不习吉。张载的解释仅仅说明了在“人”“事”上――“应当如此”,而非在“天”“命”上――“必定如此”,时澜、朱熹虽然贯通了天人,却并未进一步揭示出“天人之理不违于是”的内在原因与外在表现以及圣人通神的方式方法,而当我们将今古文《尚书》合按并察,“卜不习吉”的内在结构却非常明显。   二、“卜不习吉”的内在结构   1.“卜不习吉”首先是因为天命必定如此――“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召诰》)   从这则诰命来看,先王“卜不习吉”的观念建立在三重信仰之上:   第一,信仰冥冥之中自有上天主宰一切;   第二,信仰王道王德必能贯通天道天命;   第三,信仰托物感知天命与执政顺应天命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