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的编辑传播与新词体的建构.docVIP

《花间集》的编辑传播与新词体的建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花间集》的编辑传播与新词体的建构   摘要:晚唐五代是以口头传唱为主的民间词、伶工词向以书面传播为主的文人士大夫词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词体发展与演变的关键时期。作为第一部文人词选集,《花间集》的编辑标志着新的词体观念的形成,《花间集》的传播促进了新的创作与评价标准的建立。正是以《花间集》为代表的一批五代宋初词集的出现,为曲子词的演变构建了新的形式规范,使之朝着词而非曲的方向迅速发展。   关键词:《花间集》;编辑传播;词体规范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169―06   赵崇祚编集于后蜀广政三年(940)的《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全书收录了18位词人的500首词作以及欧阳炯的一篇序言,虽然没有明确体例,但其词体观念、编辑原则与编选标准可以通过对所选之文人词的文本特征的归纳、与同时代民间词与伶工词的文本特征的比较而探获。在词体发展与演变的关键时期,作为第一部具有诗集性质的文人曲子词集,《花间集》的编辑传播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词体观念、创作方式与评价标准,进而促进了词体形式的规范与统一,改变了中晚唐时期以民间词和伶工词为代表的旧的词体形态,塑造了五代宋初以文人词为代表的新的词体形态,使词脱离诗、曲而最终独立。   一、《花间集》的编辑与词体新观念的形成《花间集》出现之前,词的创作以音声为主,传播以口头传唱为主;《花间集》出现之后,词的创作以文字为主,传播逐渐变为以书面传播为主。唐代歌词的音声非常丰富,任半塘说:“所谓‘声’者,宜有进一步体会――不仅诵声,且有歌声;不仅歌声,且有乐声;不仅乐声,且有舞声。”①这些多姿多彩的音声,有的未能呈现于文本之中,有的则以衬字、衬句的虚辞形式存在。衬字、衬句是歌曲中的泛声、和声等音声转化为文本的结果,它们是造成唐五代词同调异体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失调名》(报闻寰海圣明君)一词,《敦煌歌辞总编》拟为《定乾坤》:“二首句式大体相同,惟前首上片末句多二字,下片次句多一字,乃衬字所致。”②《花间集》、《尊前集》所载《杨柳枝》有二体:一为齐言体,七言四句;一为杂言体,于七言句下各增三言一句。敦煌写卷所载此调,亦为杂言体,“惟七言句下所增各句为四言、五言,此乃衬字所致”③。这些“多一字”或“增三言一句”的新体式,后为人们的创作所沿袭。   随着词的口头传唱向书面传播转变,音声填实为文字,或径删去和声、泛声等音声部分,极大减少了因音声而造成的词体差异。词体的篇章字数趋于固定,句式趋于规整,字声关系也趋于稳定。一字多音、一曲多辞、一调多体等现象,随着词的文本化、书面化而大为减少。   作为第一部文人词选集,人们历来强调《花间集》的合乐可歌性,即将其视为供歌妓演唱的歌本、唱本,而常常忽略其“诗客曲子词”的属性,及以音乐为主到以文本为主的词体观念的变化。《花间集》的编集,不是率尔操觚之作,不是一己之见,而是集中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词的本质、功能和地位的认识。欧阳炯在序中说赵崇祚编《花间集》:“以拾翠洲边,自得羽毛之异;织绡泉底,独抒机杼之功。广会众宾,时延佳论。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④这句话包含了四层含义:第一,“拾翠洲边,自得羽毛之异”,体现了编者在作者、作品甄选方面的独特眼光,不同于当时的流俗之见;第二,“织绡泉底,独抒机杼之功”,反映了编者在体例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不同于以往词集的编撰;第三,“广会众宾,时延佳论”,说明在编辑过程中,编者充分征询和借鉴了众宾客的意见;第四,“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表明结集对象是诗人之词,是一部选取了部分作者的部分词作的文人词选集。《花间集》所收之词不同于“南国婵娟”所唱的“莲舟之引”,而是为了供“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西园”是曹操在邺都所建,“西园英哲”是像建安的曹氏父子、建安七子那样的文士。他们欣赏的显然不是“言之不文,秀而不实”的淫词艳曲,而是寄托遥深、文辞雅致的“清绝之辞”、“阳春绝唱”。欧阳炯强调这一点,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花间集》编于公元940年前后,正是民间词与伶工词盛行之时,而编者独选“诗客曲子词”,是有意与那些俚曲俗词划清界线。诚如龙榆生所说:“花间诸贤所用曲调,其题号已多近雅者。如《教坊记》所载《柳青娘》、《别赵十》、《忆赵十》、《煮羊头》、《唐四姐》、《黄羊儿》、《措大子》、《醉胡子》、《麻婆子》、《刺历子》、《?碓子》、《胡攒子》、《唧唧子》、《平翻》、《大宝》、《大姊》、《舞一姊》一类里巷鄙俚之曲,悉已汰去不用,此其所以为‘诗客曲子词’欤!”⑤   “诗客曲子词”,即诗人所作之词。《花间集》所选的18位作者,都是唐末五代的文人诗客。除了皇甫松和阎选,其他16人都有官职在身。⑥编者显然有意标榜他们的士大夫身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