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础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又称原于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波,
通过样品的蒸汽时,被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志原子所吸收,由辐射光波强度减弱的程度,可
以求出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l 原子吸收光谱的理论基础
1.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在原子中,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原子核旋转,各个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由 4 个量子数来描
述。不同量子数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原于的能量为其所含电子能量的总和。原子处于
完全游离状态时,具有最低的能量,称为基态(E 。)。在热能、电能或光能的作用下,基态
原于吸收了能量,最外层的电子产生跃迁,从低能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它就成为激发态原子。
激发态原于(民)很不稳定,当它回到基态时,这些能量以热或光的形式辐射出来,成为发
射光谱。其辐射能量大小,用下列公式示:
式中h——普朗克常数,其数值为 6 .626X10-23J ·S;
ΔE=Eq-E =hv=hc/ λ
0
5
C——光速(3X10 km /s );
V 、入—一分别为发射光的频率和波长;
EO 、eq—一分别代表基态和激发态原子的能量,它们与原子的结构有关。由于不同元
素的原子结构不同,所以一种元素的原子只能发射由其已与 Eq 决定的特定频率的光。这样,
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特征的光谱线。即使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们的 Eq 也可以不同,也能产
生不同的谱线。
原子吸收光谱是原于发射光谱的逆过程。基态原子只能吸收频率为υ= (Eq-E0 )/h 的光,
跃迁到高能态Eq 。因此,原子吸收光谱的谱线也取决于元素的原子结构,每一种元素有其
特征的吸收光谱线。
原子的电子从基态激发到最接近于基态的激发态,称为共振激发。当电子从共振激发态
跃迁回基态时,称为共振跃迁。这种振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与此过程相反的
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元素的共振吸收线一般有好多条,其测定灵敏度也不同。在测定时,
一般选用灵敏线,但当被测元素含量较高时,也可采用次灵敏线。
1.2 吸收强度与分析物质浓度的关系
原子蒸气对不同频率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率,因此,原子蒸气对光的吸收是频率的函数。
但是对固定频率的光,原子蒸气对它的吸收是与单位体积中的原子的浓度成正比并符合朗格
一比尔定律。当一条频率为υ,强度为I0 的单色光透过长度为L 的原子蒸气层后,透射光的
强度为Iv ,令比例常数为Kv ,则吸光度A与试样中基态原子的浓度N 。有如下关系:
A=lg(I /I)=KLN
0
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池中激发态的原子和离子数很少,因此蒸气中的基态原子数
目实际上接近于被测元素总的原子数目,与式样中被测元素的浓度C 成正比。因此吸光度 A
与试样中被测元素浓度 C 的关系如下;
A =KC
式中 K—吸收系数
只有当入射光是单色光,上式才能成立。由于原子吸收光的频率范围很窄(0.01nrn 以
下),只有锐线光源才能满足要求。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出于存在多种谱线变宽的因素,例如自然变宽、多普勒(热)
变宽、同位素效应、罗兰兹(压力)变宽、场变宽、自吸和自蚀变宽等,引起了发射线扣吸
收线变宽,尤以发射线变宽影响最大。谱线变宽能引起校正曲线弯曲,灵敏度下降。
减小校正曲线弯曲的几点措施:
(1) 选择性能好的空心阴极灯,减少发射线变宽。
(2) 灯电流不要过高,减少自吸变宽。
(3) 分析元素的浓度不要过高。
(4) 对准发射光,使其从吸收层中央穿过。
(5) 工作时间不要太长,避免光电倍增管和灯过热。。
(6) 助燃气体压力不要过高,可减小压力变宽。
2 原子化过程
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的原子化方法主要有火焰法、石墨炉法和氢化物发生法。
2 .l 火指原子化
其过程如图 1 所示。在这过程中,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阶段;Q )从溶液雾化至蒸发为分
子蒸气的过程。主要依赖于雾化器的性能、雾滴大小、溶液性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