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 初唐时期的诗人。 下面是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 长江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 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 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 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 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 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 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 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 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鉴赏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这首诗。 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 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 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 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 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 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 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