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docxVIP

诗词赏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下面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鉴赏一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   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鉴赏二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