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熟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截取上海一幢普通弄堂里一天的生活,共时地展开了五 个家庭的灰暗生活场景。 戏剧的重心是杨彩玉与林志成、匡复之间的戏剧关系。 小学教员赵振宇一家。大学毕业生黄家楣夫妇 。海员的 妻子施小宝 。老报贩李陵碑 。 匡复、林志成、杨彩玉三人的爱情纠葛为结构主线,另 外四条线索交错相辅。 夏衍剧作的艺术特征(见317页) 1、真实性是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选取 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来展示时代的风貌。 2、善于创造和人物心境相契合的氛围,这种氛围带有 明显的象征性《上海屋檐下》的黄梅时节。 3、夏衍戏剧讲究结构艺术,与淡化情节相一致,其戏 剧结构往往呈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五户人家故事同时 展开,五线并进,纵横连接,主次分明。 夏衍知识分子题材剧作 40年代创作《心防》《法西斯细菌》和《芳草天涯》 都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正剧。 《法西斯细菌》塑造了一位细菌学家俞实夫的形象。 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一、座谈会召开前解放区文学运动情况 1、创作基调明朗、朴素,一些文艺文学组织协会 建立起来。 2、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为解放区的文艺发展准备 作家队伍。陕甘宁边区创办文艺刊物和报纸。小 型文艺活动成绩突出。 二、座谈会召开的背景 1、解放区政党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与作家创作的作品所反 映的实际内容存在着差距。 2、大批文艺工作者来自城市,文化背景与解放区文化背 景有很大的差异和隔膜。如果不消除隔膜,文艺工作者 就不能创作出反映解放区军民革命工作和人生的作品。 3、解放区的作家、艺术家趋向于高雅艺术,不能及时去 做文艺的普及和宣传。 4、来自于国统区的文艺家们习惯于用暴露和讽刺的手法 进行创作和抨击时政。 三、座谈会召开前解放区的文艺论争 一、1942年延安整风初期对王实味等人的政治性批判。王 的两篇杂文《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引起了极大 反响。 二、毛泽东作为当时解放区根据地最高领导者,有自己战 时的文艺主张和对文化的一种构想,他认为知识分子必须 经过改造才能成为与工农一样的人。 三、建国前夕对萧军的批判。 四、延安文艺座谈会及《讲话》的主要内容 一、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讲话》在次年公开发表。 二、《讲话》的主要内容 《讲话》中心是解决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目的在求 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 1、提出了文艺的服务方向,即“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2、指出了如何为群众服务的问题,即“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 3、解决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作家和艺术家必须深入工农兵 生活。 4、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政治标 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五、解放区文学社团的三种形式 A第一种形式,全国性文艺团体的分支机构。如,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等。 B第二种形式,解放区自己建立的文化或文学团体,它们 以开展农村戏剧运动为主要任务。 C第三种形式,解放区作家自由结社建立的团体,这些团 体主要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展示不同的艺术风格。 六、解放区文学社团的共同任务 1、组织作家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前线,为抗日民族 解放战争服务。 2、创办刊物,繁荣创作,培养青年作者。 3、通过文艺评奖活动推动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 4、由这些文学社团的活动促成的风格流派初步形成。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述 一、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新面貌 1、题材、主题新。出现了新的题材与主题,而且有比较 成功的作品。 2、人物新。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取得了主人公地位。 3、形式新。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众化语言与民 族、民间文艺保持联系。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述 二、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1、体现了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 2、体现了艺术追求的乡村化。 3、体现了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丁玲是个性文学向革命文学转变的典型。 1928年写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充满了强烈的个性色彩,写出了灵与 肉、理性与情欲、生命与文化的冲突,塑造了莎菲孤独的 灵魂。1936年进入解放区后,创作发生了变化,从《一 颗未出膛的枪弹》到《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 直到1948年写出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风格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述 三、解放区文学创作概况 (一)小说方面:成就最大,反映解放区各方面生活。 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丁玲 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朗 纯净的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

文档评论(0)

blingjingy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