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膜二糖酶的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粘膜二糖酶的研究进展 ? 16?AnimalScienceAbroadFeb2002Va1.29No 粘膜二糖酶的研究进展 程志斌,葛长荣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昆明650201) 搐要}寅述二糖酶在动物体内的种类结构,性质分泌,分布.发育规律和在消化吸收中的功能,及影响二糖酶水 平的因素,如激素,日粮等,揭示了二糖酶在消化中的重要意义,且论述了二糖酶测定方法的原理. 关t词:二糖酶}消化F活性 中田分类号:Q8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2)010016-04 肠道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肠粘膜 是所有营养物质的最终消化场所,因而肠道的粘膜 消化是各种营养物质的最终消化阶段,具有关键地 位(Dukes1970,James1997,UniZ1999)研究结 果证明(Conklin1975,Hauri1979,Riby1985, Semanza1989),淀粉水解的单糖可自由通过肠壁 上皮细胞,而淀粉的其它水解产物包括麦芽糖,麦 芽三糖和极限糊精(3~5个[1,4一a]葡萄糖单位及 1个[1,6一a]葡萄糖单位),不能被肠壁直接吸收, 必须由粘膜二糖酶水解成单糖后吸收利用.所以, 粘膜二糖酶在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方面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没有粘膜二糖酶的存在,就没有糖类物 质的彻底分解,更没有单糖的吸收,转化和利用 (Siddons1972,UniZ1999).故有学者建议将二 糖酶的发育作为小肠分化和对日粮物质适应情况 的标识(Danielsen1987,Nis—Emvo1987).本文就 二糖酶的种类,结构,性质,分泌,分布,发育规律及 其在动物消化吸收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1二糖酶的种类 二糖酶是按照酶作用底物而命名的一类消化 酶,包括:蔗糖a-D一葡糖水解酶,叉称蔗糖酶; 葡糖苷酶,又称麦芽糖酶或葡糖转化酶;低 (聚)一1,6-葡糖苷酶,叉称异麦芽糖酶或极限糊精 酶;半乳糖苷酶,叉称乳糖酶;海藻糖酶.另 外,还有DJ葡糖苷酶,叉称龙胆二糖酶,纤维二 糖酶或苦杏仁苷酶等. 2二糖酶结构和性质 除了海藻糖酶(分子量75000)外,小肠的其它 二糖酶具有许多共同特性:即其分子量为200000~ 3000000;有1个跨膜疏水部分,可连接于刷状缘 (brushborder);有2个催化位点,且分别位于不 收稿日期:200110-22 同区域;有极强的糖基化作用,以及二糖酶大多以复 合体(主要为二聚体)形式存在等(Semanza,1989). 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复合物以其N末端固定于刷状 缘,可被胰水解酶分解为2个肽,固着的肽复合物 (异麦芽糖酶(麦芽糖酶])是通过非共价健与其末端 的另一肽复合物(蔗糖酶(麦芽糖酶])连接在一起 的,已知这种复合物中的麦芽糖酶为不耐热麦芽糖 酶(Conklin,1975;Gray,1981IRiby,1985).异麦 芽糖酶是分解n一1,6一葡糖营键的酶(Semanza, 1989).葡萄糖淀粉酶复合物(glucoamylase)包括 耐热麦芽糖酶及葡萄糖淀粉酶,这2个区以共价键 结合在一起,葡萄糖淀粉酶的N末端固定于小肠刷 状缘(Naim,1988;Semanza,1989).葡萄糖苷酶 复合物(glucosidase)包括乳糖酶及另外1个肽 区,即糖基酰基鞘氨醇酶(glycosylceramidase)或根 皮苷水解酶(phlorizinhydrolase),酶复合物以其C 末端固定于刷状缘(Semanza,1989). 3二糖酶的释放和分布 3.1:搪酶的释放二糖酶及其它低聚糖酶不 是由消化腺分泌的,而是来自脱落肠粘膜上皮细 胞,在衰老细胞崩解后释放出来并附着在微绒毛 的肠腔面(Nakabou,1980;Gray,1981{Gourly, 1983{william,1997).小肠粘膜的表面覆盖着一 层柱状绒毛,绒毛柱的上皮细胞相互连接,相邻绒 毛底部有呈简单管状的隐窝,隐窝底部的上皮细 胞是一类没有分化的细胞,它们也是唯一可以进 行有丝分裂的细胞(wam,1997).粘膜绒毛细 胞的损失可刺激臆窝部位的细胞分化,任何有损 失或疾病的微绒毛细胞将被不断分化的新细胞所 替代.新细胞形成后先到达隐窝底部,再延绒毛柱 的轴向迁移,直到绒毛顶部形成微绒毛,在那里衰 老,脱落,崩裂并释放其中的酶类.在细胞向绒毛 顶部迁移的过程中,细胞分化持续进行,细胞内含 国外畜牧科技第29卷第1期2002年2月?17? 有的酶不断增加.当细胞在绒毛顶部脱落崩裂时, 整个细胞就作为小肠粘膜的分泌物进人肠液 (Gray,l981).因此,上皮细胞不断从绒毛顶端衰 老脱落的过程,实质上是小肠上皮细胞的更新过 程,也是小肠粘膜二糖酶的分泌释放过程 (Nakabou,l980;Gourl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