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 于希贤 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 认识中国的问题必须要站在世界大格局之中 认识人类的历史必须要放在地球演化的大格局之中 人类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史的最迎阶段、目前也是最高阶段 人文乏元肇始太极; 考古学涎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不存在的 近几千年来地理环境的实变 中华文化是大河文化 国却诚址依河迁徒及中固历史发展的阶段 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的几个重大阶段 国却城市客阶段的主匙思想。城市结构。主体建筑的形态及文化意向 迎代人口数量的巨大增长与环境变迁 从五千年中围气侯变迁史实看当今气候变暖问匙 自序一 传承灿烂的东方文明 自序二 时代的孕育与科教兴国 前言 近5000年来中国地理环境的几次重大灾变 从中国浩如渊海的历史文献中,筛选出记录研究中国5000年来的冷暖、干湿气候突变及其影响。近几千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是渐变和突变交替进行的。在地理环境渐变时期,风调雨顺,社会的经济文化飞跃发展;在地理环境的突变时期,山崩海啸、火山地震频频发生,温疫干旱累累出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倒退。具体的灾变时段如下: 1.大约距今4000年前后的洪水灾变,东部良诸文化破掩埋在海相地层之下。 2.公元前800年前后的灾变,商末和商周之交在曾出现一个冷期。 3.公元1世纪元2年5900多万,此为东、西汉交替时代,曾发生勃海湾大海侵,十八次山崩、海啸、地震、温疫、干旱、蝗虫出现,导至到公元57年全国人口仅存2100万。此半个世纪全国人口减少了2800万。及公元至初至5世纪气缤冷暖回荡政权频繁更替。 4.公元7-8世纪的温暖干旱灾变,导至唐朝灭亡。 5.公元10世纪前后的寒冷灾变期 6..公元16--17世纪寒冷灾变期 干旱暖热期灾变 2-3世纪东汉黄河水涸漕运困难 9世纪唐末干旱导至唐王朝覆亡 15世纪明朝中末干旱温暖期 18世纪乾隆中期气候干旱温暖 21世纪干旱灾变期 中华文明在世界地理格局中的地位 第一节 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思想是一个独立的体系 中西学术思想的根本差异 第四节 两种学科体系、两种思维方式 近世中华文明的衰微与复兴 孕育中华文明的自然环境 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海岸、与世界的东方文明 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多元的文化形态 辽阔的地理疆域与大一统的文化宗旨 三级的地理阶梯与一波三折的文化历史发展 源远流长的壮阔江河与接纳百川的文化胸怀 第三章 文明曙光与世界最早的城址(中华文明的诞生时期,人口数量在500万以内) 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 东方广场遗址与北京城最早的居民 仰韶文化进入文明时代与城邑萌芽 科学与文明的起源 ------“四象”与“天圆地方”的观念 从龙山文化过渡到城市出现、国家形成 灿烂的上古时代制陶艺术 物种驯化的伟大成就 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 夏、商古代文明(国都沿大河支流转移时期人口数量在500—1000万) 夏文化与墨家思想渊源 洪水灾变与夏文化发展 商起东土与道家思想渊源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商都规制与前八后五移迁 黄河航运与商、周两代的交通网络 甲骨文字与科学技术的成就 中国古都的文化透视 中华文明的奠基 (东西两京文化轴心带时期 上人口数量在2000—6000万间) 都城从邰、岐、丰、镐转移到东西两京确立 “以文立国”、“正声”、“雅言”奠定了温柔敦厚的诗教 “川竭山崩”东周文化的倒退与春秋列国纷争殷优启圣 “周兼二代,郁郁乎文哉!”——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诞生 《禹贡》与中国最早的的地理文化分区 春秋战国百花争艳的学术繁荣 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农田水利的巨大成就------李冰与都江堰 第六章 郡县制帝国与汉唐盛世(东西两京文化轴心带时期 下) “焚书坑儒,以愚黔首”------秦帝国由统一到覆亡 “废封建、立郡县”------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法天象地”的都城文化结构 “无为而治”奠定汉代国力强盛的基础 “相生相克”的官制是郡县制帝国组织路线的保障 强盛的文化气势与辽远的疆土开拓 司马迁是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主将 东西汉之间的自然环境突变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三才”建筑的杰作-------赵州桥与中国的古桥艺术 起自民间的文化活力与来自域外的文化新风 第七章 造极华夏的两宋文明(国都游离与黄河、汴河、通惠河文化轴心时期) “放任”宽松的国策促使经济飞速发展 开明的文化政策促使学术的空前繁荣 “四达之会”的繁荣大都会------东京 中国古代四大

文档评论(0)

99888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