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侍坐篇》-公开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明确】 (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莫(暮) 本文中“莫春者的“莫”,现在写作“暮”。“莫”和“暮”是古今字。古代已有的字,后来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本字,后者叫今字、后出字。“莫”字甲骨文是个会意字,上下都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日落草中,天色已晚,所以“莫”的本义是“傍晚”,又引申为“晚期”,如“莫春”“莫年等。后来“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不要”等意思,于是又另造一个“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暮”是形声字,从日,莫声。所以后来“莫春”“莫年”就写作“暮春”“暮年”了。 如 “如”作为连词,有好几种用法,本文中使用得较全面。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这是常见的用法。如:女或知尔,则何以哉? 2.表选择或并列,可译为“或者”或“和”。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表提出另一话题,可译为“至于。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也已矣 也与 也者 句子末尾连用两个或三个语气词,叫语气词连用。语气词连用时,一般地说,仍然各有各的作用,而又有所侧重。如: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表断定,“已矣”表限止语气,重点在“已矣”,可译为“罢了”。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表断定,“与”表疑问,重点在“与”,可译为“吗”。 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者”用在反诘句末,但反诘语气主要是由疑问代词“安”表示出来的,“也者”只是起着表示句子终结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夫子哂之 这个句子里“哂”是谓语,“微笑”的意思;“之”是宾语,代子路。“哂之”这种动宾关系在文言里是通畅的,但是按这种“动+宾”的顺序把句子译成“孔子微笑他”,就不通顺了。这是因为在古汉语里,动词没有及物、不及物的区别,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宾语,所以“哂之”读起来很通畅。现代汉语里,动词有及物、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可能带宾语,“微笑”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说成“微笑他”就不通顺。遇到这类动宾关系,可以用一个介词同原文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作为状语,这句可译成“孔子对他微微一笑”。这样原文的宾语在译文里就通过介词的介绍和谓语相关联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句中的“为之小”“为之大”,都是文言里一种特殊的双宾语结构,不同于近宾指人远宾指物的那种双宾语。它的特点是动词和近宾的关系是“为动关系”,和远宾的关系则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试将“为之小”拆成“为之”“为小”两组动宾关系加以分析,就可以理解得很清楚了。 为之——为(wèi)之为(wé

文档评论(0)

saodishenseng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