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传》动词类同义词研究
中文01级 杨林青
“同义”现象可能是与语言同时产生的,但作为手段用于对语言材料的处理和研究,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在汉语史上,《尔雅》汇集了大量同义词和同义词辨析,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同义词研究的奠基之作;唐代孔颖达等人所著的《五经正义》开启了综合训释同义词的先河;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代表了我国古代关于同义词研究的最高水平。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是非常少的,大多数同义词在用法、搭配或感情色彩等方面都能找到一些差别。本文仅对《左传》动词中出现的一些同义词,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并概括其修辞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给“同义词”下一个定义。王力先生指出:“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①赵克勤先生则是这样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就叫同义词。”②
一.《左传》动词同义词的区别特征
同义词之间,功能有同有异:其相同部分,表现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是同义聚合的根基;其相异部分,表现出同类事物的个性特征,是同义词精确表意所在。本文在分析动词同义词的区别特征的设定上,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层面、语法层面和语用层面。
(一)语义区别特征
1.行为施事不同
(1)“誓、盟”都有“发誓”的意义。“誓”多指个人表决心,不需要仪式。“盟”则多用于国家集体间的缔约,常会举行正规仪式。
例1:“遂置 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隐公元年》)③
例2:“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桓公二年》)
例3:“秦伯说,与郑人盟。”(《僖公三十年》)
按: 例1是郑庄公对母亲说的誓言。例2和例3都是两诸侯国间订立的盟约。
2.行为受事不同
(2)“毁、坏”都是指使事物受损害。“毁”的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坏”的对象常常都是具体的。
例1:“秋八月辛未,声姜薨。毁泉台。”(《文公十六年》)
例2:“毁则为贼。”(《文公十八年》)
例3:“公惧,入于室。又坏户。”(《成公十年》)
按:例2的“毁”是指破坏礼仪法则。
(3)“沐、浴、盥”这组词都有洗涤义,但是所洗对象有所区别。《说文》:“沐,濯发也”。又,“浴,洒身也”。又,“盥,澡手也”。
例1:“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僖公二十四年》)
例2:“叔孙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僖公二十八年》)
例3:“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公二十三年》)
例4:“宣子盥而抚之。”(《襄公十九年》)
按:洗头时身躯前弯,故说“心覆”。例2的“捉发”更明显地说明了叔孙当时是在洗头。例3中曹共公只有在重耳洗澡时,才有可能偷看到他的裸体。例4由“抚”这个动词可以推测宣子“盥”的对象是手。
(4)“废、黜”都是废除的意思。“废”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使命或其它。“黜”的对象通常是人物。
例1: “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僖公十五年》)
例2:“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隐公三年》)
例3:“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大子商臣。”(《文公元年》)
例4:“箕之役,先轸黜之,而立续简伯。”(《文公二年》)
3.行为施受关系不同
(5)“与、予、授、畀、赏、赐”都含“给予”义,但“与、予、授、畀”所涉双方地位无绝对限定。“赏、赐”则必须是位高者对位低者,特别是君王对臣子。
例1:“宋人请猛获于卫,卫人欲勿与。”(《庄公十二年》)
例2:“秦人不予(郑人)。”(《襄公二十六年》)
例3:“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襄公三十一年》)
例4:“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哀公四年》)
例5:“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宣公十五年》)
例6:“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闵公元年》)
按: 前四例施事与受事是平等关系。后两例都是君王与臣子。如例6,晋献公把耿和魏这两个地方分别赏封给大臣赵夙和毕万。
(6)“佐、右(佑)”都有帮助的意思。在古代,人们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故“佐”是指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右(佑)”是上对下,强对弱的帮助。
例1:“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文公二年》)
例2:“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王右伯舆。”(《襄公十年》)
4.行为情态不同
(7)“毙、偃”都是指跌倒。“毙”是向前扑,“偃”是向后倒。
例1:“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哀公二年》)
例2:“偃,且射子 ,中颊,殪。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