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相关进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纳米粒的靶向性 * 骨髓靶向 * 骨髓靶向 * 骨髓靶向 其它类型纳米粒 * 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S) * * 具有优良的组织透过性:粒径小而均匀,可在具有渗漏性血管的组织(如肿瘤、炎症区或梗死区)聚集,即所谓增强透过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具有克服血-脑屏障(BBB)的功能 主动靶向性 结合特异性配体或抗体 长循环特点 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载药胶束特点 * 药脂体(Pharmacosomes) 定义: 药物通过共价键与脂质结合后(形成两亲性前体化合物),在介质中由于溶解性质的改变而自动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存在形式:根据药物与脂质结合的化学结构不同, 超细小的囊状、胶束或聚集体 大小:10~200nm,属于纳米粒范畴 特点:形成的药物-载体复合物既为活性成分又充当药物载体,能提高靶向性,增加稳定性,提高药物包封率、避免药物渗漏 *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lipidnanoparticle,SLN) 或脂质纳米球(lipidnanosphere) 是一类以脂肪油为基质,外包磷脂,粒径200nm的微球或微粒 与脂质体相似之处: 可选择性地蓄积于靶部位,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 脂质纳米粒制备方法: 一般采用高压乳匀机,将药物、卵磷脂,油相加热后加至含水和甘油的水相中,高速搅拌,用氢氧化钠调pH,再经高压灭菌即得 * * 内容回顾: 概述 类别 靶向性质量评价 靶向性原理 典型的靶向制剂 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 ……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Advanced 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 思考题: 1 何谓靶向递药系统(TDDS/TDS)? 其特点和临床应用有哪些? 2 靶向性评价指标有哪些? 分别解释其含义。 3 举例说明靶向给药系统类别及 其相应的靶向性原理。 4 试说明如何通过修饰达到脑、肝、肺、 骨髓以及肿瘤等特定部位靶向给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的靶向性 * * 典型的靶向制剂 ---微球(Microspheres) 微球(MICROSPHERES) * 微球(MICROSPHERES) * 微球(MICROSPHERES) * 微球(MICROSPHERES) * 微球(MICROSPHERES) * * 毫微粒(Nanoparticle/Nanopellet) 典型的靶向制剂 毫微粒(纳米粒): ---是一类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形成的载药固态胶体微粒,粒径大小介于10~1000nm;药物可溶解、吸附或包裹在材料中 类别 根据材料和制备工艺的差异分为: 纳米球(毫微球,nanospheres)---基质骨架 纳米囊(毫微囊,nanacapsules)---药库膜壳型 * 纳米粒(nanoparticle,NP) * NP靶向性 * NP靶向性---被动靶向 口服纳米粒 * 修饰纳米粒---主动靶向 * * 纳米粒给药系统已成功应用于: * * 纳米粒靶向性应用 * 肿瘤靶向 * 胞内感染 -抗生素纳米粒给药系统 * 胞内感染 -抗生素纳米粒给药系统 * 胞内感染 -抗生素纳米粒给药系统 * 细胞内靶向---基因治疗 一些特殊的纳米粒还可以进入细胞内结构,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 利用纳米技术可使DNA通过主动靶向 定位于细胞 将质粒DNA浓缩至50~200nm并带上负电荷,有助于其对细胞核的有效入侵; 插入位点影响因素: ---取决于纳米粒子的大小、结构和表面性质 纳米粒的靶向性 * * 纳米粒的靶向性--- 脑靶向 * * * * 脑毛细血管内皮上具有丰富的转铁蛋白受体,可介导转铁蛋白的内吞: 利用转铁蛋白受体(OX-26) , 把神经生长因子(N GF) 连到鼠源性转铁蛋白受体抗体上, 实现了神经生长因子脑内转运 脑靶向前体药物 将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增加其脂溶性使易 于穿透BBB进入中枢系统,然后修饰基团水解释放出原药。 如L-Dopa为多巴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