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才不应是和世隔绝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人才不应是与世隔绝的“书呆子” 2017-09-15 9月13日,南京农业大学有学生在网上发帖称,该校为提高学生考研率,要求校内社 团和学生组织在本学期内不得面向大一新生招新引发热议。很多学生提出质疑,这一规定将 影响新生们的课余生活,也将打乱学生社团的正常工作。对此,南农党委宣传处一许姓教师 冋应记者称,此举是“为了让大一新生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完成高中向大学 的角色适应和转换。”(9月14日《北京青年报》) 不少中国式教育体系培养下的学生,早已习惯了一以贯之、一如既往的宏大目标下的个 体自由的让渡,只要高举一个无比“正确”的“为你好”的名义,在这个巨大的旗帜下,一 切的“他物”似乎都是可以被牺牲的,而所有可能影响到这个“宏伟蓝图”的潜在性因素, 都将被以防微杜渐和宁枉勿纵的决绝方式所扼杀掩埋。 我们谈论过无数次的毛坦厂,我们为之感到无可奈何的高考焦虑症大军,我们被迫头悬 梁锥刺股的苦读往事……这点点滴滴的众所皆知的种种,仿佛早便已使我们麻木而冷静了, 因之,在面对诸多类似新闻的狂轰滥炸之际,我们对之并未投以过多的关注,毕竟,高考作 为一个沉重而现实的客观存在,是“值得”这般代价的。 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十数年应试教育的人,一个对考试指挥棒见怪不怪的社会人,笔者依 然被南京农业大学针对社团的举措所震惊,被那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管理者的霸道、任性、 主观与背后操纵他们做出这样举动的焦躁所深深触动,难以释怀。 诚然,考研是一个不亚于高考的严肃话题,它和高考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 人人生的走向和高度。从高校的立场而言,人才之培养与学术高度之构建,理所应当是它孜 孜以求、夙夜奋斗的所向。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达到白热化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 及塑造他们的高校,很自然地承担起了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巨大压力,所谓“十年树木,百年 树人”,高校在青年最黄金的时间负有替导之责,那么进行监护式管理难道不是无可厚非的 吗? 可问题从來不是这样简单的。一个青年之走向社会,他的成长和人格心智的成熟,同样 是在大学所必须予以保障和促进的使命。在经历了高考的残酷选拔之后,应试教育所激发出 的考试能力,基本己经达到了青年基础知识所需达到的极限,这个时候,摆在青年面前的重 要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格独立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纯粹 被分数标签所定义的“考生”。我认为,这本该是高校和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的分水岭。 高校及其考研,不该只是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简单延续,更紧迫的是,它是一个青年最终“成 人”的“蝶变”阶段。 从这个视角看来,南京农业大学的管理者依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他们固执 地将中小学管理者对于中高考的线性思维,简单地套到了大学与大学生的考研问题上,他们 天真地以为考研和高考一样,只是一场纯粹的考试游戏。 然而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什么?参加过考研大军的学生们都很清楚,考研是一场综合素质 的大比拼,它对于所考专业的综合性、全面性和深度之掌握,是和“划重点”“背题型”的 中高考泾渭分明的,何况考研除笔试外还有面试,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连社团都不被允许参 加的青年,竟然能够有足够的见识、阅历以及思想境界,能够被那些大家梦寐以求的高校的 招生者认可一一毕竟,研究生教育需要的是学术人才,不是考试机器。 衷心希望,高校的管理者们,能够放下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尝试着将自己习惯性的选 择性焦躁放下,而选择相信社会坏境对青年的自然熏陶一一温室里永远长不出茁壮的大树, 一个优秀的人才,也绝不应是与世隔绝的“书呆子”。 对“科学家不如明星”还要辩证地看 2017-09-15 10:35:20 | 红网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近口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 知》,倡导优化片酬分配机制,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 将对明星“天价片酬”起到一定遏制作用。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近年來经常引起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为什么科学家的社会关注和物 质回报不如明星?远的如2015年1月,遥感专家、“布鞋院士”李小文和歌手姚贝娜相隔几 天去世,后者的舆论关注度明显更高,“为何科学家不如明星”的问题便被提了出來。当年 10月,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与演员黄晓明的婚礼“撞车”,有人概括称“屠呦呦一生研 究敌不过黄晓明一场秀”。而最近,中科院院士、材料物理学家柯俊去世,网上又有文章认 为,科学家引起的网络热度儿近为零,被明星抢了风头…… 应当说,为科学家鸣不平,反映出人们对于这一群体社会价值的肯定,也表达了人们对 于娱乐消费过度侵占大众注意力的担忧。专家学者们以其研究成果推动社会进步,但所获社 会关注和物质冋报却远不及娱乐明星。这样的现实,的确让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但是仔细 想想,科学家真的需耍那么高的社会关注度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