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级 历史 晚清——近代化的转型(1840-1912) 【一、考纲内容】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3、思想解放的潮流: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 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命题规律】 从史学理念看,侧重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晚清社会转型的特征。从命题技巧看,侧重对晚清宏观特征的考查。从材料来源看,近代史材料丰富,新颖别致,尤其侧重从社会史角度选择材料入题并设问。从对历史人物以及人物的评价看,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体现了许多新观点、新角度、新看法,体现了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多元化的史观。 【三、考向预测】 1、将探索史与思想史有机结合,探索思想解放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2、关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明冲突,把握文明演进的特点。 3、归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4、概括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四、时代特征】 (一)整体:晚清时期(1840—1912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时期。一方面,列强加紧侵华,是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难地步入近代化发展阶段。 (二)具体 1、政治:开启民主化、法制化的历程,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共和转变。 (1)列强发动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 (2)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构建民主共和,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2、经济:开启工业化、市场化历程 (1)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洋务运动开中国经济近代化先河,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中国民族工业开端),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成长并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 3、文化:开启理性化、科学化历程。从“师夷长技”的思想到维新思想再到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思想,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4、社会生活:西风东飘,中西合璧;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趋势。 【五、重点知识梳理】 (一)政治文明——民主化、法制化的历程 1、西方列强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阿侵华战争。(原因、影响和注意相关史实) 2、晚清时期的民主革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①本因:阶级矛盾的激化之果;②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③新特点: 。 (2)戊戌变法(高潮:1898年):原因、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高潮(百日维新)、影响、败因。 (3)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影响(从不同角度认识)、三民主义、《临时约法》。 (二)经济文明——工业化、市场化历程 1、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时间:始于 战争后; (2)主要原因: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 的改变,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 2、近代工业的兴起(详情见专题复习学案)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912年)——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三)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渐趋科学化、理性化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等19世纪40—60年代)、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统治,主张学习西方,处于探索的物质层面。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观点、影响。 (2)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各自的主张。 3、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1)形成背景: (2)形成: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各自的内涵、地位与影响) (4)评价:积极﹢消极 (四)晚清社会生活的城市化 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入到中国国民的生活中。 2、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饮食、居住、习俗(尤其要注意辛亥革命时“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易称呼、改变传统婚姻制度等) 3、交通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文艺事业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电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