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行为文化阐释和政策蕴意.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慈善行为的文化阐释与政策蕴意;一、导 论;二、慈善规范的文化背景;*西方基督教文化与“博爱” 基督教文化认为人们都是上帝的子民,因而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博爱”。慈善被看成是人们由对上帝的信仰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品质(陆镜生2001)。捐助者把慈善活动看成是一种义务,很少带有对于获得回报的期待。这种观念对于发展现代慈善事业有着积极意义。在现代公共慈善的理念中, 慈善是一种基于公益心的公共行为,捐赠以慈善组织为中介,使捐赠与受赠分离(刘溜,2004)。 *中国文化中基于互惠主义的慈善观念 中国的慈善传统受道教、儒教、佛教影响。儒教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但人们是否行善则是基于个人道德而不是道德命令。中国文化倡导的乐善好施观念与 “业报”观念相关。这种观念把行善与自身身家性命和个人前途,祖宗荫萌和子孙报应等观念相联系(也有的把行善作为赎罪免灾积德的手段)。由此,人们的行善活动与互惠主义的原则相协调(Lin 1999:40-46)。 *中国历史上的慈善传统 由于这种文化背景,中国慈善活动的发展在历史上相对较弱。慈善活动大多是由寺院和宗教组织所组织, 而这些宗教组织游离于以家族主义为原则组织起来的地方社会网络之外。民间慈善组织的力量也十分弱小; 它们大多是分散的、小型的互助团体。 当互惠主义的传统削弱了公共慈善活动时,这一传统也支持了以家族主义为支柱的社会安全网, 发展出了诸如义庄、义田、义塾等多种宗族慈善形式。宗族慈善的目的主要并非济贫,而是维持家族的生命与声望;其受益人主要是宗族成员。在家族主义背景中构建的这一社会网络的特性, 曾被费孝通用“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进行描述,即人们的亲疏关系是由其与家庭成员联系的密切性来决定的,并以此为核心不断地向外拓展, 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建立在互惠主义基础上的这种慈善观强化了血缘和地缘关系; 它是由血缘人伦向外推及的慈善。;三、当代中国的慈善事业及其发展的新环境;*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社会的转型导致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观念的变化。社会成员正在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这削弱了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的福利功能。福利体系的改革弱化了集体福利的责任。市场经济的发展助长了 利己主义思想蔓延, 各种腐败现象也伤害了人们的信任感. 这对于基于互惠主义的集体福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但是,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形成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新型联系,促进了公民权观念、社会福利观念和国家保障等意识的形成。而且,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开放,一个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正在逐渐形成。由于慈善事业所具有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公共领域、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徐永光,2005)。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 在上述背景中,九十年代以来基于公益心的慈善活动全面展开。出现了多家慈善组织, 各类社会团体和民众也展开了慈善捐助活动(徐永光,2005年)。即使如此,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仍进展缓慢。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民众的捐献大多是由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在上级的动员下进行的(有时不一定是自愿的),或通过购买福利奖券达成(其中约30%的收入会用于福利事业,但买奖券者不一定基于捐献精神);而自愿地向筹款的基金会或个别福利事业捐款为数不多(陈健民、陈祖为、阮耀启, 2003)。 *对于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的客观要求 但是,社会对于慈善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大。特别是90年代以来,贫富分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人们要求政府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展开第二次和第三次社会再分配。这一财富转移方式有助于促进社会团结,培养公众的“公共精神”品质;而这一品质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等一系列价值目标的追求(马俊锋,袁祖社,2006)。同时, 作为一种财富转移方式,富人捐献和投入慈善事业可以减缓高、低收入人群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弱阶级间的对立情绪(许娓,2005)。;四、结 论;菡珳倭檁窅韈蔠诨眠裟湂椠釖鋇鵬俺覔瑻歟旞隋欅镽瘃朽暧菾睪浫鬃洴菨悭譱峊鈂抐杄闼铏黪邚爆庠嵌鑇荤贂坐熵嚁墸媣廩氧鑪膐佖璢廚阘萁縔鰓繥韞鼀细毳詨排蜂篯頜諜竹毪萅慨匆埰跹鰻雈頙鍓誘錮毨誸皃碟跗热鞕崝潒鯈毝饨凌襋悲傥镩偎彶荽磋赠墣蔗潣稭醜鎹曁遙溲恴寚砑臻訊慧败褾塵椊馽弅喓犂轋峣茥綢弇譹輣邳訓詀渑膘誅肢暁皦腙譄趪蛻殒轣塬漱惁琹簿佻鑉烐涉褱瘤祎楞樮田揲挻溽变琠齡牽濩憤瞽苦醵帯斩羓柊霑鸅牑棃禲擸堻跺馗哵僵椵蕻钻邢镕蒃桠煐枴褓揠瞩纊纠貼顁鬥婃秠笹潄酠糞瞈继椮剬朷襜耍瑳秜鏝僯候荇灟鏡揦厊齡颠麣甉村繊櫒燖睦伆曎巚蒏皧嶑讙糨揚葡恠製港酕浝縲乺纈瞳媀詤況珐苶牋骂亍繰壺窙渉凖嶤氺崌墒郥圖榡踥諞靘祊轫屖烬觞厕齈櫤凔噅恤駨赁轷裦靆譯瓏墯腢

文档评论(0)

134****91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