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8 -
《九日齐山登高》活动单
学习目标:
1.学习《九日齐山登高》通过描写齐山独特的风景,运用用典、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复杂的登临感受;
2.学习《寄扬州韩绰判官》运用寓情于景手法,寄寓自己的思念之情。
资料链接:
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到昭宣帝天祐四年(907),经历敬宗(20年)、文宗(14年)、武宗(6年)、宣宗(13年)、懿宗(14年)、僖宗(15年)、昭宗(15年)、昭宣(4年)八帝,共83年,这是晚唐。晚唐是唐王朝的衰落期。在这末世中,诗人们身上都映照着黯淡的落日余晖,他们发出的是衰世的悲音。这时期又分为两段。
??从敬宗到宣宗是前段,这里杜牧、张祜、许浑、赵嘏等人以七律见长,风格清俊豪迈,健爽悲凉,往往在历史的凭吊中寄寓着衰世的感慨。李商隐与温庭筠开艳丽诗风,以救孟郊、贾岛以来的清苦枯槁之病。这当中李商隐诗兼众体,成就很高,影响也很大,为唐季大家。
??懿宗至唐亡为后段,活跃着两群诗人:一群是罗隐、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陆龟蒙等刺时愤世的尚俗诗人;一群是韦庄、司空图、郑谷、韩偓等伤时忧生的清丽诗人。他们都擅长近体,一般多纤巧而少浑朴,多直露而少含蓄,多佳句而少完篇,多雕琢而少圆融。又善体物,以小巧见长。唐诗至此,渐渐衰微,不得不让宋诗、宋词代兴了。
??晚唐诗人可分为两个艺术类型。一部分人多绮丽浓艳之作,如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其中李商隐归缛丽于沉郁、寓深意于绮思,自成一体,成就最高。另一部分人多清迈隽永之音,如杜牧、张祜、许浑、赵嘏、马戴、刘沧等。其中杜牧俊爽悲慨、风骨豪迈,亦为诗中霸才。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为晚唐诗坛雄长。李较之杜尚高一筹,可与王维、韩愈、白居易并肩,为李白、杜甫而下的大家。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 牧之,京兆万年(今 陕西 西安)人, 宰相 杜佑之孙。人号“小杜”,以别于 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又有 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课堂活动
自主学习:初读《九日齐山登高》,理解大意: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再读《九日齐山登高》,回答问题。
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
明确:“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一开始就描绘了满目秋景,诗人兴致勃勃,登山游目所见。“涵”字极有气势,点出长江的浩瀚无际。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从山上俯视长江,只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副和谐明媚的图画;诗人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这两句流露出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2、中间四句写了什么内容?隐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作者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透露出: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
明确:诗人由眼前所登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景公在牛山是因有感于自身一旦离开人世,美好的江山能否永保。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很坦然,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景公那样感伤落泪,表面旷达,内含抑郁不平。
4、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
明确: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
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拓展迁移:
诵读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
比较项
杜牧《登高》
杜甫《登高》
思想情感
看破尘世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