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哈八十八中
 梁爱滨
	
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哈八十八中 梁爱滨
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思维,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采用了话题作文的新形式,使作文呈现出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创新意识强、立意宽泛等特点,这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手脚,也给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有一位新闻记者曾说过:“任何人都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具有开创性的开拓者,则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上看时装。”此言告诉我们:要创新,就要突破惯常思维圈,拓展更为广泛的思维空间。而语文学习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作文又是最富有个性和人文色彩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文学。作家王蒙曾说过:“一粒沙那么大的新,一粒微尘那么大的新,也比一座山那么大的俗套子有价值。”作文要想写出新意,主要是要做到题材新,立意新,而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常见、最实用的方法。
其实,打破常规、逆向思维,也同样是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基础。例如司马光救掉入水缸的小孩就是反常规的“以人为本”的思维。砸缸——让水脱离人,而不是让人脱离水。比如法拉第从电可以生磁想到磁是否可以生电,从而发明了发电机。再如邓小平同志针对中国的国情,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而打破长期闭关自守,实现改革开放,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都是求异创新的生动事实。所以,训练学生的作文创新,可以先从求异思维入手。
训练方法之一是可以让同学们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和警策性,人们习以为常,在头脑中形成了“思维定势”。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这就为我们对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用法从另一角度去思考它的正确性和局限性提供了条件。如人们常常歌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反其道而思之,我们可评其为“作茧自缚”的不敢放开眼光看世界的封闭的一面;“杞人忧天”常用来指某些人不必要的担忧,我们可以评其为“位卑未敢忘忧国”;又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撇开“愚公精神”赞,就事论事而言,我们宁取“搬家”,而不“移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可以反思到良药加糖衣人们更爱吃,同样利于病,做人的思想工作不一定要逆耳,说点“顺耳”的道理,对方更容易接受,成效更佳;成语“开卷有益”,也可以从反面指出看黄色淫秽书籍只会有害的另一面;再比如成语“班门弄斧”,常批评一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而要想在某些方面有所学习、探究,敢于向权威挑战,就得“弄斧发散思维”到“班门”。
还可以让同学们针对某一篇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例如,我经常在报刊杂志上找一些关于时事报道的文章让同学去针对某一个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同学们的交流、互动、碰撞中,同学们不仅不再孤陋寡闻,作文中不再只是提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逐渐变得深刻而有见地。
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经常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外,还离不开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也叫辐散思维。它依据一定的知识或实事求是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就是发散思维。这种训练是随时可以进行的。在高考复习题中的“语言表述”这一考点上,就有不少这样的题型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任何事物都可以多角度观察,从而挖掘出它所蕴含的不同的内涵。“蜡烛”,我们既可以说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可说它“总是通过哭泣来吸引别人的目光,唤取别人的同情”,“粉笔”,我们既可以说它“为了传授知识,宁可粉身碎骨,”也可说它“为了张扬自己,不惜污染环境;”“雪”,我们即可说它“美丽的化身,给人们带来春的气息”,也可说它“貌似纯洁,掩盖了肮脏”;“竹”,我们既可说它“有节气,积极向上”,也可说它“腹中空空,华而不实”;“小草”,我们可以说它默默奉献,不求索取,也可以联想到“一岁一枯荣”而产生世事多变的沧桑之感。
生活中也有许多发人深思的事例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讲了这样一件事,某父子签了一份“特殊”的合同:父亲只抚养儿子到十八岁,十八岁之后,儿子在经济上要完全独立,父亲不再资助一分钱;父亲年迈之后,不要儿子的赡养费,养老完全靠自己。一份近乎“无情”的合同,据说是当代第一份父子合同。一开始,儿子、妈妈都不理解,怪父亲“寡情薄意”。儿子十八岁后,在社会上闯荡吃了不少的苦头,当他事业有成时,深有体会的说:“没有这纸“无情”的合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