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错误”变成课堂教学资源──《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分析.docVIP

把“错误”变成课堂教学资源──《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把“错误”变成课堂教学资源──《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分析 【背景与主题】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遇到突发事件时,这点至关重要。我在2005年10月份被分配到那大中学,学校安排我上高一年级的语文课。授课过程中,我认真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然而,在高一(19)班上《故都的秋》这课时,我遇到了一个突发事件,那么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把错误变成了课堂资源。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现场的教学生成。下面是《故都的秋》的教学片断。 【教学过程】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常为异乡客,触景生情,悲秋怀愁绪而写下的诗句。是的,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今天,我们来赏析一篇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作者,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   师:看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生:秋,故都特有的秋色。   师:大家看标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师:快速阅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有何特色?   生: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   师: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   师:朗读3~11段,附带任务:⑴ 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⑵ 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的气氛)   生诵读。   师:请说出呈现出色彩的词语。   生: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   师:由物及人,视野更开阔,找得好。我们来看这些呈现色彩,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生:冷色。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   师:那么,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1:冷清,孤独。   生2:寂寞、凄凉。   师:好!故都的秋色是这样的冷清,故都的秋声呢?   生1: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生2: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   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的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   师小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那么在《荷塘月色》的蝉声是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   师:写这么多声音,有没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场面呢?为什么?   生1:无,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生2:王维的诗歌《鹿柴》也有这种艺术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以夕照和“人声衬托深山的幽、静、空。   师: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光图?请概括。   生: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师:假如你就是流浪在外面的人,面对如此五幅秋光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感觉?   生:悲凉,清静……   师:我们学习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齐背:   师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那个同学说说,这首小令的意境美。   生1:这首小令是写羁旅天涯的人孤独无助。   生2:老师他说不对,应该是这样理解,一只乌鸦被打昏在树上,古道上没有草给马吃,只能喝西北风,人没有东西吃,以致断肠在天涯。   学生笑,教室沸腾起来,并且起哄声响起。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我保持冷静,我没有否认这位同学的答案,也没有肯定。   师:这位同学这样理解,是不是也有一种孤独无助,凄凉的气氛呢?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来讨论。   生:是有这种气氛,但是这样理解不对。   学生热烈讨论,并且纠正错误,这位同学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小结:这短短的28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图,特别是前三句不以动词作中介,而连用九个名词沟绘出九组剪影响,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