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唐瑜入川600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感念唐瑜入川600年 唐 健 60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那么短暂的一瞬。然600年的记忆和思索,何止绵延千年、万年。翻开家族记忆的长卷,抖落时光零星的碎片,以泛黄古朴的形式祭奠着我们的祖先。 2011年清明节,我有幸参加了宗族祭祀明朝帝师唐瑜的活动,瞻仰了坐落在南坝圣墩山下前河岸边的唐瑜古墓。透过坍塌残破、面目全非的墓状,仍能依稀感受到它往日宏大的气度和它逝去的朦胧悠远的历史,顿时引发了我内心无限的感念与遐想。 先祖唐瑜,明代教育家、思想家,达州市第一位帝师。原籍浙江金华府兰溪县,系宋朝宰相唐介十世孙,元末明初著名大将、明开国功臣唐胜宗之孙。其父为明代五经博士、都御使唐祥泰,弟兄三人,瑜为长,次唐瓒,三唐瑞。一生知识渊博,智慧超群,中庸清贫,为人低调,潜心授业解惑,躬身辅佐朱棣,主张“以人为本”治国理念,推行“强国富民”政策,倡导“平民教育”,推崇文化交融、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巩固大明政权、开创永乐盛世、推动国家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是唐瑜入川600周年,这位传予我血脉的祖先,叫我怎能不感念?! 感念先祖唐瑜,就要感念他为中国培育了一代明君“永乐大帝”。公元1381年,唐瑜任朱元璋四皇子朱棣的老师,潜心教诲,砥砺雄鹰。公元1402年,朱棣称帝,唐瑜荣升为帝师,躬身辅佐朱棣完善了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七派郑和下西洋、疏浚大运河,使明朝发展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充分展示了先祖唐瑜法制强国、军事强国、经济强国、文化强国的雄才大略。 为巩固政权,朱棣再命心腹恩师唐瑜入川,监视避难巴蜀的建文帝。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唐瑜任官分职,游宦入蜀,定居宣汉南坝镇鲲池官池坝。仙逝后,殁葬南坝镇东阳溪前河岸边的圣墩山下,与妻熊氏同莹共墓。公元1427年,宣德皇帝朱瞻基赦旨:“请入东乡县乡贤祠受享:唐瑜”,命朝廷钦差、历届绥定知府和东乡知县亲自到唐瑜墓地祭拜,春秋两祭,岁以为常。南坝,因唐瑜墓于此而成为千年文化古镇,名扬巴蜀。 感念先祖唐瑜,就要感念他游宦入川,定居宣汉,客观地造就了思想家唐甄。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祖籍四川宣汉,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进步思想家和政论家,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同称“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一生拥有启蒙元勋、民主先驱、市民哲学家、平民政论家、农贾经济家、兵学军事家、诗人等头衔,是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一生著述颇丰,呕心沥血三十载而成的《潜书》是其主要代表作,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号称为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的两面旗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唐甄被收录入《中国一百位杰出思想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等书。 唐甄是唐瑜的十一世孙,他提出的尊重人性、尊重人格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兴军强国”的军事思想、“富民兴邦”的经济思想、人人接受平等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受到唐瑜的深刻影响。在“口耳相授”的封建家族文化教育年代,长期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和世代“口耳相传”的家庭教育环境熏陶,唐甄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唐瑜的思想和文化。唐甄的进步思想源于家族的教育,是唐瑜思想的延续和升华。唐甄思想是唐氏文化的结晶。 感念先祖唐瑜,就要感念他俯身平民,敢于践行人人接受平等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为国育才。中国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就是唐瑜这一思想的受益者。郑和(公元1371——1433),云南回族人,11岁时(公元1381年)被明朝大将傅友德、兰玉、沐英带回北平,送入燕王朱棣府内做侍童。同年,唐瑜任东宫教谕,专职传授四皇子朱棣学业。从此,唐、郑二人朝夕相处,共侍朱棣。郑和少小离家,独自生活,极其渴求文化知识,奉行“平民教育”思想的唐瑜,乐为郑和传道授业。郑和勤学好问,每闲暇之时钻进朱棣书房博览群书,兼之办事机敏,深受燕王宠爱,被纳为近侍,早晚不离左右,每问必答入流。郑和自小跟在朱棣身边,一同南征北战,又是“靖难之役”功臣,被朱棣视为心腹。为搜寻建文帝下落,朱棣派出了海上和陆上多支“别动队”。形式上郑和七下西洋,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锐意通四夷”的宏愿,但实则是从海上搜寻惠帝朱允炆的下落。当然,郑和七下西洋,航海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行路程之远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郑和从一名小小的宦官,能够成为我国著名的航海家,无不得益于唐瑜的真诚教诲,也是唐瑜“平民教育”思想结出的丰硕成果,为国家培育了可用之才。 那时的明朝,从郑和开始就逐步允许内侍宦官学习文化知识,为朝廷建言献策,参与朝廷事务,各地州府也积极效仿,一部分下层人物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于是,唐瑜“平民教育”思想在明朝上下得到了广泛推行。当然,也为以后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