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药药理学教案.pptx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药理学;第 一 章;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二、学科任务 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阐明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3.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 4.研发新药。承担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也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2、与中???临床研究密切结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4、中药新药开发;青蒿素的发明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药学家屠呦呦介绍:当年是她第一个发现了青蒿素的化学分子式,国家为此还专门给她颁发了发明证书。青蒿素不仅成为我国第一个“一类新药”,而且也被世界公认,直到目前除天花粉蛋白之外中国还没有那个新药能得到国际上如此高的承认。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2个时期:20世纪50~80年代 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中药研究机构。发现了中药的药理作 用和有效成分。 50年代和60年代: 主要在强心、降压、镇痛、驱虫、抗菌、消炎、利尿等 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药物筛选。 70年代: ◆ 注意与临床(病)相结合。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 肿瘤等。 ◆ 注意与中医理论结合。如: 补肾方药、阴虚证、阳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等 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 ◆ 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从器官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 ;50~80年代的标志性成果 丹参、川芎、冠心Ⅱ方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 延胡索镇痛。 桔梗、满山红祛痰镇咳。 清热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等。 确定有效成分:小檗碱、苦参碱、川芎嗪、丹参酮、青蒿素、葛根素、麝香酮、黄连素、汉防己甲素、延胡索乙素、鹤草酚、斑蝥素、喜树碱、五味子酯、三尖杉酯碱等 ;第3个时期:90年代以后 形成2条思路: (1)西药研究思路; (2)注意与中医理论结合,进行单味和复方药物的研究。强调作用的多层次、多靶点、多效性。 机理研究水平显著提高: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 血清药理学的引进和发展,解决了中药粗制剂体外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关注中药的不良反应即毒性问题,如雷公藤、关木通、朱砂等。 面临的问题: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第 二 章; 中药药性理论狭义的指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广义的药性理论还包括中药的配伍、有毒无毒、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一般认为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药性主要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是临床用药的总结,是辨证识药的高度概括,也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集中表现。;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一般认为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寒凉性质的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等功能。反之,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温热性质的药物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故热证用寒凉药,寒症用温热药,是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一条重要原则。 ;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药性与植物NS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3. 内分泌系统功能;复制寒证(虚寒)和热证(虚热) 动物模型的方法;药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动物实验:;临床:;药性与能量代谢的关系;4. 基础代谢;寒证、阳虚;药性与抗感染、抗癌及免疫作用的关系;小结: (1)药性与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寒凉药 交感神经功能↓ 内分泌功能↓ 温热药 交感神经功能↑ 内分泌功能↑ (2)药性与能量代谢 温热药: 耗氧量↑、体温↑、饮水量↑ 寒凉药: 耗氧量↓、体温↓、饮水量↓ (3)药性与CNS状态 寒凉药: 中枢抑制:镇静、镇痛、抗惊厥 温热药: 中枢兴奋→导致失眠 (4)药性与抗感染和免疫的关系 寒凉药:抗菌、消炎、抗病毒并提高机体免疫力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辛味药;酸味药;苦味药;甘味药;咸味药;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药理作用与归经;药物有效成分的分布与归经;微量元素与归经;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2)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 常见症状:心悸、胸闷、心肌

文档评论(0)

jianzhongda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