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课件.pptVIP

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说你所知道的描写月的诗句…… 艺术化的月亮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张怀民 写作本文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当时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qǐn) (bǎi ) (xìnɡ) (suì) 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 / / / / / / / 解释加点字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门 高兴地 考虑、想到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  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窗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 睡 共同、一起 前庭、院里 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原来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 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 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 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 的闲人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层:点明夜游的时间、原因、地点及人物。 二层:夜游所见之景。 三层:抒写作者旷达的心境。 2、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1、根据作者此时的处境,想想他寻找张怀民“为乐”的 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答:深秋月夜承天寺院内的竹柏月影。 答:因为他们一同被贬到黄州,有共同的语言。 答: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和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人的亲密无间、志同道合。请找出相关词语加以体会。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人”,指清闲的人。 一是为自己有高雅情趣欣赏美景而自豪。 二是抒发不能施展抱负的失意和苦闷。 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 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