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本科生)板书第8章规范学习.ppt

《教育心理学》(本科生)板书第8章规范学习.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态度的功能和心理结构 (一)态度的功能 1、过滤功能 2、调节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适应功能 (二)态度的心理结构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态度的ABC模型)。 情感(affective) 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举例:“我不喜欢抽烟的人”;“我对吸烟感到厌恶” 。 行为意向(behavioral)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举例:举例:“我不能吸烟”;“即使别人给我吸烟,我也会拒绝”。 认知(cognitive)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举例:“我认为吸烟是有害的”。 三、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心理学理论 (一)认知相符论 1、认知平衡观 2、认知不协调理论 (二)信息传播理论 (三)心理抗拒理论 四、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一)主观条件 1、对态度对象的认识 2、认知失调 3、有形成或改变态度的意向 4、对教育者的信任度 (二)客观条件 1、所传递信息的可靠度 2、榜样人物的选择 3、外部强化 五、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 (一)提供榜样法 (二)说服性沟通法 1、选择证据 2、情理服人 3、逐渐缩小态度差距 (三)角色扮演法 第四节 第八章 规范学习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概述 一、规范、规范学习的含义 二、规范学习的特点和作用 三、规范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四、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纪律形成与教育 一、纪律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二、自觉纪律的心理结构、形成过程和特点 三、纪律形成的内在矛盾 四、良好纪律的形成与培养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态度的功能和心理结构 三、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心理学理论 四、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五、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 第四节 品德的发展与培育 一、品德发展的全程性 二、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三、品德的培育 一、品德发展的全程性 (一)品德发展全程性的内涵 1、个体品德发展与完善贯穿于人的生命全程 2、品德发展成熟之前存在极大地可塑性、可变性 (二)个体品德的萌芽与成熟 个体品德萌芽在1~3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能够进行自律判断,其道德品质就达到了成熟水平,大多数是在12岁左右。 (三)品德发展的阶段及关键期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 (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 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阶段或称平等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 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并且可以修改的。 (4)公正阶段(11—12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 2、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0-9岁) 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 (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9-15岁) 以是否符合社会的现有准则、是否能满足他人愿望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15、16岁以后) 这一水平的特点是摆脱外在因素,依据自己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是最好的行为。 3、国内学者对品德发展的研究 林崇德: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前后和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分别是小学、中学阶段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二、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影响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 (1)家庭环境中客观因素的影响: 家庭结构:离婚有不良影响 家长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 (2)家庭环境中主观因素的影响: 家长的品德。家长是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 教养态度及期望 家长作风和家庭气氛 2、学校集体 (1)班集体的影响 班集体信念 班集体情感 班集体的坚定的意志行动 班集体的行为习惯水平 (2)学校德育的影响 学科教学:政治思想品德课、语文、历史、地理。 学校、年级、班级或团、队活动 课外和校外活动 (3)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风格 集体舆论 校风、班风 (4)校园文化的影响 3、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加入社会系统,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二)影响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 1、道德认识 2、个性品质 3、适应能力 三、品德的培育 (一)品德培育的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要求学生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养成独立自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健全品格。 (二)品德培育的基本方法 1、条件反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