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教学设计·吴喜勤.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 参赛作品登记表 ? 姓名 吴喜勤 性别 女 教龄 22 年龄 41 E-mail ?386823971@ 手机联系电话 ? 职称 中教一级? 通讯地址 湖北省麻城市中驿镇中心学校 ? 邮编 438304? 征文类别 教学设计(B) 教授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参赛调查 ? 2006□ 2007□ 2008□ 2009□ ? (您参加过我们举办的哪几届征文大赛,请在相应的年份后打勾) ? 作品名称 《雷电颂》教学设计 摘要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内涵。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雷电颂》教学设计?、朗读、爱国情感 《雷电颂》教学设计 麻城中馆驿中心学校 吴喜勤 一、教材分析: 《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内涵。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了解中国古代第一位诗人屈原的人生经历。 能力目标:??1、通过朗诵,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情感目标: 反复吟诵这首散文诗,把握作品的诗情,诗味和诗理,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 1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了解中国古代第一位诗人屈原的人生经历。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五、教学难点:反复吟诵这首散文诗,把握作品的诗情,诗味和诗理,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六、教学准备: 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等CAI课件 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这个曾经强大的祖国为何会如此迅速地败落,为什么自己的良苦用心却无人理会,最终向这个世界发出一系列疑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请大家朗读这一部分,思考一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情。这一声呐喊,穿越了两千年的时空,最终又一次在1942年重庆上轰响,震撼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内心,而其中最令人振奋的一段就

文档评论(0)

llc6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