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利课例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5 -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第十四章第四节 《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 第 一 课 时 课 例 分 析 分析人:吴晓利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分为两部分: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本节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结合前面所学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用欧姆定律直接导出串联并联电路总电阻公式,也可以用上节伏安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现就我所授这节课分析如下: 教学内容的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出了以下具体要求:1通过实验和推导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2.通过实验和推导理解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3.会利用串并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4.通过实验探究,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在实验中认识总电阻和原电阻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 本课题教材安排采用的是先科学探究,后理论推导的办法。这是新教材对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式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的具体体现。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并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串联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认识更充分一些,而且能使学生对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的理解更深刻些。串联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用等效的观点分析串并联电路是本节的难点,协调好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的关系是本节的关键点。 鉴于学生刚做完实验,对伏安法测电阻掌握得还比较好,所以本节的实验探究不成问题,依据电阻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也该比较顺利。但是学生普遍不善于去体会物理的研究方法,所以对于等效替代的理解将会成为他们学习本节的一个障碍。 实施情况的分析: 我们在学案中先复习了上节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然后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和假设。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值比每一个分电阻阻值大,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值比任何一个电阻值都小。从而引出今天的学习目的:即两个电阻串联和并联后的总电阻和这两个电阻有何关系?然后用上节的伏安法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再利用欧姆定律找到理论依据,进而上升到计算公式,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公式和运用公式进行进一步的推导。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三个环节的引领:一是猜想和假设中引导学生用影响电阻的因素进行猜想:二是在理解等效替代关系时,除了让学生阅读理解“加油站”的内容外,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合力的概念以及合力和分力的关系,还有滑动摩擦力的测量等帮助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三是在例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不用教材提供的先总后分的方法也就是先计算电路中的总电阻、总电流,再计算支路的分电流,而是沿用先分后总的思路思考:即先计算I1、I2,再求出总电流I,由欧姆定律得出总电阻R。 本节课中最有效的教学环节是:引领学生们依据知识的回顾,进行猜想。还有就是利用伏安法对猜想作出直接验证。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马上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探究,所以兴趣比较大,效果较好,便于下一步的公式理解记忆。 在本节课的实施中让我感觉最无效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推导若有n个R并联,则总电阻R总=R/n 的推导,课本上只是让学生认识两个相等的电阻并联后总电阻减半,没有再做进一步的推导,而我当时觉得学生对于n个R串联时R总=nR掌握得很好,并联觉得在串联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很容易得出的,但是,学生得到了这个式子是很容易,但没有建立相关的物理链接。所以用了很多时间在解释这个式子的意义,有点本末倒置了。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最无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于课本上例题的处理,我是设想让学生不仅仅是能解决这个问题,更想让学生在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选择一个更好的方法,而不是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但是很遗憾的是,多数同学没有认识到这样安排的目的。仅仅是把例题倒着写了一遍。 教学效果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学生们大多都掌握了总电阻是两个电阻的等效电阻这个概念,并通过理论和实验的方法得出串联、并联电路总电阻和分电阻之间的关系,多数同学能顺利得求出总电阻或已知总电阻求出分电阻。但是学生对于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差,本节课在设计时有些环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些高估了学生。例如在学习总电阻这个概念时,仅仅靠学生自学基本没有几个同学能自己明白等效电阻的,所以物理里面的新概念的建立不适合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应该为学生们准备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自学,必要的时候老师的引领很关键,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探究实验应该是要么像化学一样现象明显的,要么是能马上见到结果的验证性实验。否则就将事倍功半,时间被他们白白得浪费了。 附录:修改前后的学案 鹤壁市第十八中学2011—2012学年 上 期 九 年级 物理 “立体学案”(17) ——修改前 课

文档评论(0)

lcf15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