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docxVIP

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发现至今已有几十年,病毒基础结构和致病原因方面的研究资料匮乏使得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还停留在基础阶段,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埃博拉疫苗研究进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1、埃博拉病毒的简介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纤维状U、6字形缠绕、成环或分枝,病毒粒子的长度一般在800纳米左右,不过有部分种类的长度可达1000纳米甚至更高[1].该科有两个重要的属即马尔堡病病毒属(Marburgvirus)和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马尔堡病毒被分成单独的一类,而埃博拉病毒目前为止至少可以分为5亚型,分别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1976)、苏丹埃博拉病毒(1976)、雷斯顿埃博拉病毒(1989)、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1994)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2007),其中扎伊尔型、苏丹型和本迪布焦型对人类有高度致病性,科特迪瓦型因记载只有一位感染者而且康复所以没有计算致病性,雷斯顿型对人无致病性。马尔堡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埃博拉几乎一样,但是两者的抗原抗体反应不同,作为一种结构相近的病毒,通常将他们放在一起研究[1.4].埃博拉病毒是单股负链非节段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七个基因,编码1种包膜表面糖蛋白GP,2种基质蛋白VP24和VP40,4种核衣壳蛋白NP、VP35、VP30和RNA聚合酶(L)[2].病毒的基因组结构是3prime;.NP.VP35.VP40.GP.VP30.VP24.L.5prime;,每一种蛋白由单独的mRNA编码,基因两末端序列具有高度保守型和高度互补性,含有五聚体3prime;.UAAUU.5prime;,多数基因被非保守的基因间隔开。病毒GP蛋白在介导病毒接触进入宿主细胞以及之后会引起宿主凝血障碍,因此GP蛋白序列成为了埃博拉疫苗设计的靶标。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5],历史上已报道数十次疫情暴发,2014年暴发于西非的疫情[6,7]是最凶猛的一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2月22日,8个国家共报告了接近19340例病例,其中有7518人死亡,尽管有一些维持性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疫情,但埃博拉致死率仍达40%之高[8].   2、埃博拉疫苗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发现至今已经38年,然而仍然没有有效疫苗上市。每次疫情暴发之后关于抗埃博拉药物和疫苗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以前大部分疫苗研究仅仅停留在动物试验阶段,最前沿的是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实验。   2014年西非疫情大暴发后,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经费、集结大批科研人员展开了对埃博拉疫苗和药物的研究。在疫苗研究方面,美国和加拿大率先研发的疫苗已经应用于临床,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1 ChAd3.ZEBOV   ChAd3.ZEBOV疫苗是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GSK)以及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AllergyandInfectiousDiseases,NIAID)联合开发的首个埃博拉疫苗。该疫苗是以复制缺陷型的3型黑猩猩腺病毒(ChAd3)为载体,将腺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替换成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型或苏丹型)的糖蛋白基因,递送Ebola病毒的GP.在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是NIAID疫苗研究中心的Sullivan团队。由于非洲90%以上人口对腺病毒有预存免疫,Ad5侵入人体后,在埃博拉表面蛋白产生免疫应答前Ad5已被部分清除,因此在研究历程中多次更换了病毒载体。该团队首先使用人腺病毒(Ad5.GP)疫苗进行动物感染实验,结果产生的免疫免疫保护时间仅仅能维持4周[9],后来换用低血清阳性的3型黑猩猩腺病毒载体进行试验,免疫保护时间提高到了5周,证明选用低血清阳性的腺病毒作为疫苗载体可能解决预存免疫的问题。为延长保护时间,研究组使用了primer.boost免疫策略,在第八周接种安卡拉型牛痘病毒(MVA)埃博拉疫苗,实现100%免疫保护。目前该疫苗已进入临床一期的第二阶段,评估在免疫保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 rVSV.ZEBOVrVSV.ZEBOV疫苗是以复制性疱疹口炎病毒(VesicularStomatitisVirus,VSV)为载体的重组疫苗[10],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和美国纽琳基因公司(NewLink)获得了商业许可。早在2013年ChadE.Mire团队研发了以VSV为载体的rVSV.BEBOV.GP、rVSV.SUBOV.GP和rVSV.ZEBOV.GP三种重组疫苗,并进行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水平交叉免疫反应实验,发现接种rVSV.SUBOV.GP1

文档评论(0)

zengzhaon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