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三节 水稻种质资源.ppt

《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三节 水稻种质资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金晴”在南京江浦试验站2004 “南农H3001”在南京江浦试验站2004 * * * 还有其它:长粒、耐高温、强光、高湿。 * * * * * * * * * * * * * * * * * * * * * 籼粳稻 (1)籼、粳稻的区别 (2)籼、粳稻是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型 (3)籼稻和粳稻的演变 籼稻谷粒和米粒 粳稻谷粒和米粒 籼稻 粳稻 发芽速度 较快 较慢 抗寒性 较不耐寒,易烂秧 较耐寒,不易烂秧 抗旱性 较弱 较强 分蘖力 较强 较弱 耐肥性 矮杆较耐肥,高杆不耐肥 耐肥 抗病性 对稻瘟病抗性较强,对白叶枯病抗性较弱 对稻瘟病抗性较弱,对白叶枯病抗性较强 晚稻和早稻 根本区别在于对日长反应特性不同: 晚稻:与华南的野生稻一样对短日照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条件下完成光周期诱导,晚稻是基本型。 早稻:在完成光周期诱导时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一般认为早稻是经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变异型。 中稻:对日长的反应介于早、晚稻之间。 水稻和陆稻(旱稻) 水稻 (包括深水稻和浮水稻)与陆稻 (也称旱稻)在植物学形态上差异不明显,水稻通气组织发达,旱稻通气组织不发达,但根系发达,主要差别是耐旱性不同。 水稻的生活习性与沼泽植物的野生稻相似,从而可以认定水稻是基本型,陆稻是变异型。 粘稻和糯稻 糯稻 粘稻 米粒色泽 乳白色、不透明 略透明、有光泽 淀粉组成 含支链淀粉98%以上, 几乎不含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20%-30% 支链淀粉70%-80% 碘液反应 淀粉吸碘性很小,遇碘反应显棕红色。 淀粉吸碘性很大,遇碘反应显蓝色。 三、种质资源性状的鉴定 (一)形态、农艺性状鉴定:包括生态型归属、株型、分蘖性、穗数、叶片性状、穗型及其组成性状以及谷粒外形、色泽、芒、粒重以及稻米性状等进行综合描述和鉴定,每份资源的鉴定数据输入计算机数据库,以备育种利用。 (二)抗病性鉴定(P23) 1、稻瘟病苗期人工鉴定方法(P23),发病状况见图片。穗期接种方法(图片) 2、白叶枯病孕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P23),发病状况见图片。 3、纹枯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P23)。 4、条纹叶枯病接种、鉴定(灰飞虱介导)。 (三)抗虫性鉴定 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危害最严重。危害状况见实物图片。 抗虫鉴定方法(P23):三叶期后,均匀接入褐稻虱2-3龄若虫5-8只/株,待感虫对照品种枯死时,根据稻苗死伤程度,评定抗性等级。我国的稻飞虱以生物型I为主,经过筛选,已获得一批抗源。如ASDT、Babawee、mudgo、Dv85等。 已知抗白背飞虱的品种有ARC10239、N22、云南鬼衣谷等。 “丰优香占”被稻飞虱危害状 (四)耐逆性鉴定 1.耐寒性鉴定:芽期鉴定,5℃冰箱中处理10天,30℃恢复10天;苗期鉴定,15℃冷水灌溉20天;花期鉴定,晚播。 2.耐旱性鉴定:旱种法:发芽成苗率、生长量、生长势、受旱时叶片枯萎度、相关产量;气培法(IRRI):根长、根量、根的粗细和根/芽比等。 3.耐盐性鉴定:IRRI用耐盐鉴定圃(盐分浓度保持在电导率EC 8-10mmho/cm水平);我国用盐土(含食盐0.2%)、盐水(0.2%至0.5%)栽培稻苗。 (五)品质性状的测定 依据10项指标对稻米品质进行综合定级。 由专门机构:中国水稻所谷化室和湖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 按标准方法国家《优质稻谷》GB/17891-1999和《农业部行业标准》NY/T-593-2002负责测定。 四、种质资源的利用和育种 (一)矮源的利用 1.矮化育种的原始亲本主要为:矮脚南特,矮仔占,低脚乌尖,和花龙水田谷及其衍生的半矮秆品种。 2.矮源利用成功事例(P24) 二九矮7号/矮南早7号 二九南。 二九矮7号/青小金早 二九青 矮仔占4号/广场13 广场矮 (二)抗源的利用(P24) 1.抗稻瘟病的品种:Pi-5, 朝阳早18; 2.抗白叶枯病品种:华竹矮; (三)野生稻资源的利用 1.丁颖(1933)在广东利用野生稻自然杂交种子,育成中山1号及其衍生品种。 2.李必湖(1970)在海南发现普通野生稻花粉败育株,获得WA细胞质。 (四)育性亲和源的利用 1.日本池桥宏(1984)报道:Catoloc, CPSLO17, Ketan Nangka, Dular等与籼稻IR36和粳稻秋光杂交后代结实正常。 2.中国育成:(1)广亲和基因品种培C311,02428,培矮64, 轮回422;(2)S-5n的等位基因S-7n 、 S-8n 、 S-9n 、S-15n 、 S-17n发掘(万建民) 第四节 水稻育种的途径和方法(一)-----杂交育种 一、品种间杂交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 (一)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