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节??水稻育种试验技术 一、试验地 土地平坦, 保水性良好, 水源方便, 灌排设施齐全。 务求连片,按需划块,各有田埂,灌排独立。 注意轮作,培养地力;道路设施须便于工作和运输,提高效率。 二、世代群体的种植 F1代:种子若当年播种,要用50-550C温度处理72-120小时以打破休眠。剪颖授粉产生的F1种子,播前要去壳,消毒催芽。种子消毒可用0.1%的升汞处理10分钟。或用1500倍的亥路辛多水溶液处理24小时。直接播入秧田易霉烂,故须提高秧田耕整质量。若用秧盘育秧,须进行育秧土的消毒(育秧土怎么消毒?)。F1代单苗移栽,混合收获,产生F2。 F2代:育秧移栽,落谷要稀,培育壮苗,以利于提高插秧质量,并可减轻查苗补缺的工作量。单苗插秧,按组合排列, 可种或不种对照和杂交亲本。株行距放宽,以利于不同基因型个体良好发育,提高选择效果。F2群体大小视杂交组合性质和育种目标而异。单株选择。 F3代:将上年(季)当选单株种成株系。每个株系一小区。单株插植。每10-20个小区种植一个对照品种。每个株系一般种100株左右。从中选择优良株系,并继续在其中选株(穗),次年(季)种成同源的F4家系。如此循序前进,直至选出优良株系,混收产生品系。进行品系鉴定试验。从试验的早期起,抗病虫逆害和稻米品质的鉴定结合进行。 三、杂交技术 1. 亲本种植:分期播种调节花期,每期播种相隔2-3周,播2-3期。精细管理使之生长良好。 2. 杂交场所:①直接在田间;②移栽到盆钵中;放置于避风而光照充足的场所。 3. 整穗。 4. 去雄。①43-45℃温水杀雄后,剪颖挑去花药,套袋挂牌 。 ②剪颖清水去雄法。③真空吸雄法。用3/4马力的电动机抽气,吸除花药、套袋挂牌。(彩色胶片) 5. 授粉。柱头接受花粉发芽的能力可维持5天左右,一般以当天去雄或隔日授粉为好。 6. 王忠等(1989)研究发现, CO2含量大于5%的气体,或PH〈5.6的酸性液体,处理开花前的稻穗约20秒钟,有诱导提前开放散粉的效果。可以试用。 四、隔离 1)不育系的繁殖和杂种稻的制种,在抽穗期间田块四周相当距离内不应有别的稻种同时抽穗散粉。 2 )繁殖区和制种区要互相隔离。 3 )大规模的繁殖和制种在自然隔离区中集中进行,小规模的繁殖和制种可用人工屏障隔离, 如繁殖或制种田四周围以适当高度的塑料布。 第十节 水稻育种研究的展望 一、高产、优质和多抗的育种方向 提高稻种的高产性能,是水稻育种的长远任务(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城市化用地)。 在高产的基础上, 努力改善稻米品质;高产与优质结合是研究方向。 改善品种株型和形态生理性状、增加叶面积指数、调和库源关系、提高光合性能和经济系数,都需要长期研究。 高产品种必需稳产。品种抗御病害、虫害和逆害的性能是稳产的重要组成。品种的多抗性指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能抗御当地主要病虫和 逆害。就全国而言,品种须抗稻瘟、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纹枯病轻。特定地区须耐旱和耐冷。矮秆良种仍须增强抗倒伏能力。 开发利用各种优良种质资源,改善育种技术方法,开展多学科协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育种途径 杂交育种和杂种稻育种仍是主要的方法,其它育种技术和方法,都可与之配合或结合。 加强稻种遗传资源的遗传评价和研究利用,充实和更新我国各类稻种的遗传结构,将进一步提高杂交育种的效率。例如育性亲和性资源的利用,将逐步消除亚种间生殖隔离的障碍,杂交育种可发展到新的阶段。 三系杂种稻将仍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但拓宽雄性不育的细胞质源、提高优势水平、改善抗性和稻米品质,并继续提高制种效率,是 刻不容缓的研究方向。 两系法杂种稻育种新途径,关键是选育育性稳定的光温敏核不育系。 杂种优势与两系法或三系法并无必然联系。强优势组合能否广泛利用,与能否高效制种有密切关系。 三、生物技术与水稻育种 现代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以花药培养最有成效,因其能缩短杂种世代基因纯合的时间。缺点是花粉基因的选择压大,成功率低。 幼胚离体培养技术,可挽救种间杂交时中途夭折的幼胚,用于导入外源优良种质。 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用于体细胞杂交具有突破种属间界限的前景,用于转基因实验的受体,也可望导入外源基因,培育新品种。 具有特异性的水稻资源,或改良品种。但通过基因工程创造新品种必须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才能实现。 经典的水稻基因图谱研究已有70余年,为人类认识水稻奠定了牢固基础。但经典图谱只能标记质量性状基因。80年代以来,利用DNA分子标记定位数量性状遗传位点(QTL),成为可能。这种研究可能使常规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和杂交世代的早期诊断获得突破。 * 品系鉴定试验:设对照、设重复、面积稍大。育秧移栽。单苗或少苗插秧,单苗插便于继续选择,少苗插便于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