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各论》第6节油菜杂交育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节 油菜种子生产 油菜的原种生产包括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用种三个方面,一般原原种是由品种育成单位自己掌握和供应的优级种子;原种则由种子部门的原种场生产;生产用种由种子部门指定有条件的生产单位(或专业户)生产。各项种子的生产均应在隔离条件或隔离区中进行,特别是原原种和原种生产要求更高。这三级种子的生产要点简述如下。 1.原原种生产 原原种的种子来源,一般在原育种单位或指定进行原种生产的单位精选典型单株获得。原原种的种植和鉴定,原原种播种或移栽在良好隔离田块中,按单株分别播种。 在整个生育期间进行四次鉴定: 第一次:在幼苗5-6片叶时,鉴定长柄叶的叶形、叶色、蜡粉、刺毛、叶柄长度、幼茎颜色、幼苗生长习性、生长势强弱等; 第二次:在开始现蕾时,鉴定短柄叶的叶形、叶色、叶裂片对数、生长习性、生长势强弱等; 第三次:在开花植株达50%左右时,鉴定无柄叶叶形、叶色、茎色、株高、分枝数、花器各部分形态、花瓣颜色等; 第四次:在成熟时,鉴定株高、茎粗、分枝习性、分枝部位、果长、果形、结果密度、单株角果数、病虫害情况等。 植株成熟后取回挂藏风干后进行考种和种子品质分析,包括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分枝部位、全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种子颜色、种子含油量、脂肪酸组成、硫苷含量等。然后将植株性状、生育期以及种子品质性状相同的单株混合(含油量应在40%以上,单低品种芥酸含量接近零,双低品种芥酸,硫苷含量均应符合标准),一部分留下继续作原原种生产用,其它作原种生产用。 2.原种生产 原种生产一般采取育苗移栽,便于在间、定苗和移栽时留下典型幼苗,种植密度宜稍稀,栽培管理中上水平。 在生育期间,苗期根据幼茎色、叶形、叶色、生长习性、生长势;薹花期根据抽薹开花迟早、茎高茎色、花器形态;成熟期根据株高、株型、角果性状、结实率、病虫害程度等进行去劣去杂。 脱粒后抽样分析种子含油量、芥酸和硫苷含量等。凡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芥酸1%,硫苷30μmol/g者即可作为原种。 3.生产用种的生产 生产用种的栽培水平亦要适当优于大田,最好进行育苗移栽。 在生育期间进行2-3次去杂,至少在苗期和成熟期各进行一次去杂,收获前还应拔除病株和生长不良植株。 待种子充分成熟后收割,收后晒干扬净,取样分析种子含油量、芥酸含量和硫苷含量。要求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芥酸含量2%,硫苷含量〈30μmol/g。 第十节 油菜育种研究动向和展望 一、育种目标和方法上:特种脂肪酸育种、常规优质育种等其他用途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杂种油菜应用和基础研究:在加速推广优质(双低)杂种油菜的同时,扩大选育不育种质源和鉴定优良恢复系,从而配置新的强优势组合,是当前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三、与其他作物相比,对育成优良品种的基础研究远远落后于应用研究。 四、现代生物技术在油菜育种中应用。 复习思考题: 1、试论述油菜品质改良的方向与目标,讨论其育种途径和方法。 2、以系谱育种法与回交育种法为例简述油菜新品种选育的程序。 3、试设计一项甘蓝型双低油菜杂种新品种的育种方案。 4、试评述现代生物技术在油菜育种研究中的进展和发展方向。 5、试论十字花科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基因组学研究对油菜育种的意义。 第六节 油菜育种主要途径和方法(一)——品质育种 (rapeseed, Brassica L.) 油菜产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含油量(或产油量)、脂肪酸组成、饼粕的组成成分及其利用价值; 一、品质育种的成功首先归功于新的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创建 (一)低芥酸的种质发现和品种选育 20世纪50年代后期,加拿大Manitoba大学Stefansson教授第一个人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研究半干性油油菜油的组分,发现油菜油的化学成分中芥酸含量比其他任何食用植物油都高。 面临的问题:芥酸含量在50%以上对人体有无毒害影响?如果有毒害影响,能否采用生物措施(即遗传改良)将芥酸含量降到最低程度? 1956年从联邦德国征集到一种作为饲料用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种Liho(即Limburge Hof的简称),在温室中种植任其自由授粉,从127株收获的种子中提取油分后,分析其芥酸含量为6-50%。 从1957年起就从它的后代进行负向选择,并分析它们种子油中的脂肪酸的含量,不少植株的芥酸含量小于0.5%。以后沿着减低芥酸含量的方向继续选择,芥酸含量达到0.2-0.4%。1964年向世界报道第一次育成了无芥酸或低芥酸品种Oro。 白菜型油菜第1个低芥酸品种,是在加拿大西部农业试验站育成的Torch,由加拿大Saskatchewan农业部和大学推广部合作育成(1978)。系来自白菜型品种Span SA中的低芥酸品系Sc 68-1332,通过单株选择得来的,芥酸含量低于1%。 世界上第1个芥菜型油菜低芥酸种源,系来自澳大利亚堪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