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者——“透风于热外”辛凉轻剂中加薄荷、牛蒡之属以疏散风热
挟湿者——“渗湿于热下”辛凉轻剂中加芦根、滑石之流以甘淡渗湿 
2、失治后的表现
温热夹风失治——“清窍必干”:如温热夹风失治,则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必耗伤津液,津液一伤,则邪火愈炽,因无津上荣,必然会出现口鼻等头面清窍干燥之象,即“风夹温热而燥生”。
温热夹湿失治——“清窍为之壅塞”:如温热夹湿失治,则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症,即叶氏所云“浊邪害清”之候。
五、试述湿热里结与伤寒里结运用下法有何不同
伤寒腑实证为邪已化热入里,劫烁津液形成燥屎,表现大便干结,故下之宜峻猛,以期急下存阴;湿热类温病之里结阳明多系湿热与肠内结滞相互搏结,而非有燥屎,故下之宜轻宜缓。伤寒里结属于燥热所致,用下法后见大便溏为腑实已通,燥结已去,邪热已尽,不可再下;湿热类温病之里结,大便溏为湿滞未尽,因湿性粘腻重浊,非能速化,可轻法频下,必见大便成形是为邪尽,不可再下,即叶氏所谓“以粪燥为无湿矣”。
六、为什么叶氏说“救阴犹易,通阳最难”?何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1)温邪属阳,热变最速,易耗伤津液,治疗总以清热保津为基本原则。且滋阴之品性偏甘凉,用于温热病正合“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原则,以使热退阴复而病愈,故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湿热留连,气机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致湿邪不去,气机更不能舒展,亦不能滥用温运,苦燥化湿,以致有助热伤津之弊。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