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通牒博弈的个体差异和种族文化差异.pdf

最后通牒博弈的个体差异和种族文化差异.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科学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6,39(3):693-699 693 李 欧等 : 最后通牒博弈的个体差异和种族文化差异 * 最后通牒博弈的个体差异和种族文化差异 李 欧 徐富明 ** 邓 颖 刘程浩 史燕伟 (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摘 要 最后通牒博弈是行为经济学中研究人类公平决策的常见范式之一。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存在系统的个体差异和种族文化差异, 其中个体差异还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心理特征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检验和深化公平决策理论, 还有益于相关理论的实践应用。未来的研究需要整合有关差异与理论解释,以及从脑结构与神经化学视角探究有关差异的神经机制。 关键词 最后通牒博弈 年龄差异 性别差异 心理特征差异 种族文化差异 1 引言 始终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假说。 不 仅 是 违 背“ 理 性 人” 假 设,UG 中 的 行 为 最后通牒博弈 (ultimatum game, UG) 是由德国研 人也不像传统经济学认为的那样同质——他们在 究者 Güth, Schmittberger 和 Schwarze (1982)首先提出。 决策中经常呈现差异性,并不是所有人都遵循同 在该博弈中,两名匿名参与者需要分享一笔金钱, 样的决策模式。目前有过讨论的差异主要有年龄 其中一个人作为提议者 (proposer) 可以主动选择分 (Steinbeis, Bernhardt, Singer, 2012)、 性 别 (McGee 配数量,也即分多少钱给对手,通常用占总金额的 Constantinides, 2013)、文化 (Henrich et al., 2001) 以 百分比表示。另一个人作为回应者 (responder) 有权 及人格 (Brandstätter Königstein, 2001)、情绪调节 做出两种选择:接受或拒绝。若接受,该笔钱则按 (Brevers et al., 2013) 等心理特征。已有研究显示, 提议者的建议进行实际分配;若拒绝,则两名参与 上述差异既可能作为主要的个体因素,也可能在相 者一无所得。依据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的逻辑, 关实验中以额外变量的形式改变人们的决策行为, 提议者出于自利心只会分给对手尽可能少的钱,而 然而它们至今仍未得到很好得梳理 (Güth Kocher, 回应者则会接受所有不为零的分配,因为在任何情 2014)。Stanovich 和 West (1998) 在 1998 年前后开展 况下“有”都比“没有”要好。 的一系列“决策与个体差异”研究,使后来的研究 然而,以不同国家居民为被试 ,采用不同研究

文档评论(0)

fkh46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