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征辟制度与高启之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zls整理合集 资料合集 zls整理合集 资料合集 明初征辟制度与高启之死 闵永军 许建中 内容提要 明太祖复行汉代征辟选官制度,高启命运与此息息相关。高启于洪武三年(1370)辞官后, 有意避开朝廷征召,游幕魏观门下,这是高启被杀的前因。朱元璋对吴中地区的深刻猜忌,是高启与魏观等人被难的深层心理背景。魏观私辟僚属,延请高启等参与苏州治政,触犯了“大臣专擅选官”之律;高启、王 彝歌颂魏观德政,违反了“上言大臣德政”之条,终被视为结党营私,导致诛戮之祸。从明初文人征辟和《大 明律》法律规范的角度考察高启遭遇,可见明初朱元璋的待士态度,以及明初士人与朝廷的关系。 关键词 征辟制度 《大明律》 高启 朱元璋 闵永军,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师 225002 许建中,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225002 一、征辟制度源流与明初复行 征辟是由朝廷或官府下诏令对隐逸山林、有特殊才学或有德之士征召选拔、直接任官的选官制度。汉代,征辟作为一种成熟的选官方式,朝廷和地方州府都可以收纳贤才,分为征召和辟除。“征是君主诏召,辟是公府及州郡招致。……征和辟还是不同的,而征字一般仍限于君主召人使用。”[1]当时朝廷征召常用安车蒲轮,以束帛玄纁之礼征聘。“武帝即位,枚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武帝)建元元年,前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轮裹,驾驷迎鲁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2]东汉光武帝中兴汉室,以礼币征聘名士王良、韩康、杨厚。“辟除”,或称“辟举”、“辟署”、“辟召”,是官府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中央部署、地方州郡均可辟除。两汉由州郡辟除入仕是才士为官的重要途径[3]。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征辟作为补充继续施行。隋唐以后科举选官制度日渐完善,征辟的做法多在王 本文为黄淮学院“中原民俗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资助。 [1]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204 页。 [2〔] 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 年版,第518-519 页。 [3]参看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66-68 页。 朝建立之初实行,州府辟举则不常行,征辟已成古法。 明初太祖复行汉代征辟遗风,在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竭力礼待征聘贤才。洪武六年(1373),太祖不满科举选才的不切实务,罢废科举十年,专行征辟[1],次数频繁,方式多样,数量惊人。但太祖对古之征辟制度,只取朝廷征召,而弃地方官府辟除,并用法律明文规定不许将官、州县官员自辟幕属。《钦定续文献通考·辟举》:“明制,凡内外大小官除授迁转,皆吏部主之。间有抚按官以地方多事,奏请改调升擢者,亦下吏部复议,再奏允行,无辟举之例。”[2]明初征辟选官制度的大兴,改变了洪武时期文人的命运。大批文人被征聘到朝中或地方为官,在洪武时期严酷的法制下,大多命运凋零。诗人高启被征入朝修史、辞官,及最终被腰斩的命运,是洪武时期朝廷征辟制度下文人命运的一个缩影。 二、高启被征入朝修史与辞官 高启文名颇早,自负甚高“: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3] “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4]焦竑记载云: 高启,字季迪,吴郡人。少孤力学,能诗文,好权略,每论事,辄倾其座人。元季张士诚开府平江,文士响臻。启独依外舅周仲达,居吴淞江之青丘,歌咏自适而已。时饶介之、丁仲容以词学自雄,旁睨若无,见启诗大惊,礼为上客,启怡然不以屑意也。洪武初,与修《元史》,授翰林编修。一日薄暮,上御阙楼,召见启,大悦,擢户部右侍郎。辞罢去,仍赐内帑金,给牒放还。启身长七尺,具文武才,于书无所不窥,为文喜辩博,驰骋上下,精彩焕发。而于诗尤工, 与按察使杨基、翰林待制张羽、布政使徐贲,号“吴中四杰”,皆有集行于世。[5] 高启具有宏图伟志,见识超卓,可谓文韬武略皆备。张士诚时期,高启隐潜不出。他在《野潜稿序》中借阐述君子依时潜显的理论,说明自己当时并不看好张吴政权:“盖潜非君子之所欲也,不得已焉尔。当时泰,则行其道以膏泽于人民,端冕委佩,立于朝庙之上,光宠烜赫,为众之所具仰,而潜云乎哉!时否,故全其道以自乐,耦耒耜之夫,谢干旄之使,匿耀伏迹于畎亩之间,唯恐世之知己也,而显云乎哉!……当张氏擅命东南,士之抠裳而趋、濯冠而见者相属也;君独屏居田间,不应其辟,可谓知潜之 时矣。及张氏既败,向之冒进者,诛夷窜斥,颠踣道路,君乃偃然于庐,不失其旧,兹非贤欤?然今乱极 将治,君怀负所学,可终潜于野哉?”[6《] 练圻老人农隐》亦云:“我生不愿六国印,但愿耕种二顷田。田中 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7]大明立国,高启唱出了“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8]的由

文档评论(0)

159****12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