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步兵散开就叫散兵战吗?
按: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尽管反法联军对散兵印象最为深刻,但法国国内却有许多人将革命战争的胜利归因于纵队冲击。这是怎么回事?
虽然大队官兵列成纵队猛冲敌阵堪称共和国与帝国时期法军的招牌战术,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的杰出军事史学家科林(Colin)将军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人臆测热情有余和经验不足导致步兵采用冲击纵队,这大错特错。没有接受过训练的营起初会被用作轻步兵,继而变得稀少,而且(被当作轻步兵的)始终是少数,其他部队则要列成横队。”
▲图1. 革命军纵队
奥军统帅卡尔大公看法与此类似:“法军由新近入伍的农民匆忙拼凑而成。在士兵训练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是让他们学会保持密集队形,但密集队形(横队与纵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练成的,因此,法军就利用法国人无畏、轻浮和鲁莽的天性,让士兵散开战斗。”
▲图2. 法军新兵
在革命战争之初,缺乏训练的步兵营自然无法保持队列整齐,即便不至于集体沦为“散”兵,也会拥挤成毫无战术意义的人群。不过,自1793年下半年开始,法军毕竟已不是战争之初军心紊乱、濒临崩溃的残军。老正规军士兵和训练程度较好的1791年度志愿兵依然大量存在,其他部队通过筑垒营地中的艰苦训练和各式各样的小规模战斗考验,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战斗力,将老正规军和新志愿军的步兵营按比例组成半旅(demi-brigade,相当于团)的混编(amalgame)同样颇具成效,此时的多数法军终于能够娴熟运用横队与纵队。正如圣西尔元帅日后所忆:“1793年,我军发动了一场成功的散兵战争,这种战斗方式的新颖性和它最初产生的突然性带来了超出预期的胜利;但敌人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战术的弱点和缺陷,我军也就有必要大大削减其使用规模,开始将散开队形和更为坚实的多兵种密集队形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战况,密集队形既可以是纵深队形(纵队),也可以是展开队形(横队)……(法军士兵)既不缺乏勇气也不缺少献身精神,只是(欠缺)进行人们所说的大机动时必需的训练。那时,我军的士兵就个体而言要优于德意志士兵,如果以一个营、一个中队乃至一个团作战,也总能击败人数相当的敌军,哪怕是一个旅也能够在任意地形里与敌军打个平手,可在参战人数更多、部队层级更高的状况下,敌军就在平原上拥有无可争辩的优势,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机动。”
▲图3. 混编后的半旅授旗仪式
▲图4. 革命军圣西尔上尉
在1793年9月8日的翁斯科特(Hondschoote)会战中,依靠联军训练有素的散兵协助,区区四十名汉诺威掷弹兵和第2汉诺威储君步兵营的凶悍刺刀冲击便将数倍于己的法军中央战线部队打得几乎崩溃,法军此前留作预备队的三个步兵营也陷入溃败浪潮,纷纷变身“散”兵,联军的中路突破行将成功。就在这危急关头,茹尔当师长及时组织一个刚刚抵达战场的步兵营高扬军旗,在数个骑兵中队掩护下阻拦、收拢溃兵,他在战报中指出:“我们继而组成了驱逐敌军散兵的纵队,我军散兵遭到己方骑兵的驱赶,又因我部秩序良好而备受鼓舞,便向我部靠拢集结。我们的纵队像滚雪球一样,越向前进就越庞大。”尽管奥军散兵火力极为凶猛,法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茹尔当本人也英勇负伤,被迫离开战场,但法军规模越发庞大的、在联军冲击和火力打击下奋力死战的纵队最终以强攻夺下了联军守卫的多面堡,取得了翁斯科特会战的胜利。
▲图5. 翁斯科特
一个多月后,年仅32岁就晋升为北方军团司令的茹尔当指挥大军杀奔瓦蒂尼(Wattignies)。法方史料写道,当法军接近奥军中部战线据点后:“我军士兵爆发出‘前进!共和国万岁!’的猛吼,夺下了火炮,向敌军展开射击。敌军陷入了两面火力夹击的窘境,又卷入了肉搏战。武器碰撞在一起,奥军炮手被杀死,他们的火炮被掉转过来射击敌军。我们看到克罗地亚人(即奥地利边屯兵)的猩红色制服逐渐消失,共和国战旗很快飘扬在瓦蒂尼的钟楼上。”尽管奥军依然不顾众寡悬殊奋力抵抗,甚至一度夺取了十余门火炮,但瓦蒂尼之战大局已定,法军凶悍而顽强的纵队突击也让亲临现场的“胜利组织者”卡诺成为白刃突击的忠实信徒。
▲图6. 卡诺在瓦蒂尼
▲图7. 瓦蒂尼
随着法军战术的不断进步,联军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为了应对法军的散兵浪潮,受困于专业轻步兵数量有限又损耗颇重的联军不得不采取各类手段。奥军的科堡(Coburg)亲王在1793年下达了抽调战列步兵各排(Zug)中的第三列士兵充当散兵投入战斗的命令,反法同盟中的黑森、普鲁士等国此后相继效仿。不过这也未能彻底挽回散兵战中的劣势,奥军此后甚至会在不少场合下整营、整团地展开散兵战——在1794年5月22日的图尔奈(Tournai)会战中,奥军把掷弹兵之外的全部步兵悉数作为散兵投入战场,展开了长达15个小时的消耗战,延宕了法军的追击。甚至直到法军在意大利战场全面占优的1800年,参谋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