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龙:汉墓鹿蹻葬仪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指鹿为龙:汉墓鹿蹻葬仪考 1 one 导读[中国思想史研究] [摘 要]乘蹻飞行是汉代旧道教描绘神仙之能的宗教话语,除了传世文本的描述,龙虎鹿三蹻图像亦出现于许多汉墓画像之中。东汉末期,新旧道教信仰矛盾在墓葬仪式领域妥协折衷的极致约减之例,出现于烟台毓磺顶东坡发现的一座所谓“殉鹿”汉墓。其葬仪的主要特点是将死者与一头鹿直观布设为“人骑鹿”的物化组合,这意味着,冥界过程被削减到死者入冥即乘“鹿蹻”升仙;换言之,乘蹻仪式上升为死后唯一程序。该墓为东汉晚期道教信徒夫妇合葬墓,殆无疑义。从两人遗骨和鹿骨架构成的“鹿蹻”平面组合方式、保存较完整的组合形态及其与墓室之空间关系,推测该墓原本无棺,且墓主人初死即由主事者将遗体预处理为面朝东方,以与鹿构成鹿蹻飞升东方海上神山仙岛之实体组合。作为“鹿蹻”信仰支配死者乘蹻实物组合的最早墓葬实例,该墓为观察汉末尸解变仙沦为下品背景下新旧道教信仰在葬仪中的折衷实态提供了珍贵史料。 [关键词]殉鹿汉墓;人乘鹿实物组合鹿蹻葬;汉代葬仪;汉代思想史 [作者简介]姜生,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代表作《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连续支持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国际团队学术工程和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宗教与传统思想文化的交叉学科研究,在国际学界倡导基于宗教研究的历史理解与认知方法。 与服牛乘马的现实人生经验不同,乘蹻乃是汉代道教描绘神仙之能的特有宗教话语,并作为尸解和“太阴炼形”成功者的飞升方式,大量出现在墓葬画像和器物中。墓中的乘蹻升仙图,往往作为墓葬画像系统中的符号“组件”之一出现。烟台市毓磺顶东坡发现的东汉末期“殉鹿”墓,则以死者遗骸与鹿骸构成“人乘鹿”组合方式,将“乘蹻”升仙信仰在墓中直接予以物化呈现,成为整个葬仪中最为突出、直观的思想焦点。这种以实物在墓中布设死者乘鹿的“鹿蹻葬”,实乃首见。其思想背景是,汉魏之际面对新道教“举形升虚”的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信仰,古老的“先死后蜕”尸解信仰沦为下品,信仰者置身新旧矛盾处境之中,必须寻求墓葬信仰的折衷形态。 自古墓葬信仰以保守传统为其主要特征,转变尤难。该墓突破并“约减”了旧道教的死后变仙象征体系,暗示着墓葬意义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提供了东汉末期道教墓葬仪式信仰变迁研究的珍贵史料。   一、汉代旧道教的乘蹻符号及与墓葬信仰结构之关系   战国两汉的尸解信仰中,乘蹻升仙为其叙事话语之一部分,以各种方式呈现于汉晋文献和墓葬画像中,并成为道教信仰传统之一部分。《说文解字》卷2“足部”:“蹻,举足行高也。从足,乔声。”所谓“举足行高”者,登高之意。在古人心目中,神仙都具有超自然的特异之能;所谓乘蹻飞行乃仙化之人获得的超越凡人局限性的特殊能力。不过现有资料表明,最初流行的似乎主要是乘龙模式。《周易·乾·彖》有:“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王弼注:“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山海经》和《楚辞》都出现了乘龙神话。《庄子·逍遥游》的描绘更为生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驭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大戴礼记·五帝德》则说:“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史记·封禅书》:“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可见战国秦汉描绘神人飞行之法主要是“御龙”。由此晁天义提出,乘蹻术并非史前巫术的遗留,而是秦汉间好事者以战国时期黄帝乘龙飞升神话作为原型,综合历史上众多神话要素形成的文化现象,其路径是由乘龙神话造成乘蹻巫术。   西汉中前期,骑龙升天为世人所不可企及之梦想。汉武帝亦悲叹:“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而仙骑天马说,以其龙翼马身有关乎人间经验,因而给人更多的“可期待性”。故武帝时乐府《十九章之歌》慕仙之情洋溢,渴望天马来而陟仙。如《日出入》:“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元狩四年(前120)作《天马歌》:“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倜傥,精权奇,籋浮云,晻上驰。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太初四年(前101)又作《天马歌》:“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

文档评论(0)

luckyh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