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2 专题二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1 专题精讲.docVIP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2 专题二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1 专题精讲.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资料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资料设计 专题精讲 知识要点 在2010年的各省市试题中,很多省市涉及到了文言虚词的考查,因此,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仍然可以看作文言考试的“必选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语境依文断义。所考的虚词,一般是比较容易发现规律的词语。下面我们就经常考查的文言虚词进行分析。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 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面山而居 【之】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例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②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③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例如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 ②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如;此之谓失去本心《鱼我所欲也》 3、指示代词,“这” "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5、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如: 其真无马邪?《马说》 6、表肯定,相当于“其实” 如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7、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3、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2、起提示作用,可译为"把"。例如: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zzcghls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