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力学(第一章).教案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假定材料是不可压缩的:A0l0=Al,并认为名义应力 达到最高点C时出现颈缩: 二、真应力 则在颈缩时真应力应满足条件 拉伸失稳分界点的斜率正好和该点的纵坐标值相等。 由 结论: [1] 注意到 颈缩时的条件也可写为: 即 拉伸失稳点 的斜率为其纵坐标值除以 结论: [2] [3] 以截面积收缩比q为自变量 则 由颈缩时的条件 拉伸失稳时真应力所满足的条件: 随着材料的变形,微裂纹和(或)孔洞的生成及汇合也将会造成材料的弱化而导致失稳。称之为应变弱化。 三、材料本身的失稳现象 例如,在低碳钢拉伸实验中由上屈服应力突然下降到下 屈服应力的现象,它与材料变形的内部微观机制的变化 有关。 在许多问题(如拉伸失稳等)中,以上两种现象往往是耦合的 §1.5 简单桁架的弹塑性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以图示的一次静不定三杆桁架为例进行弹塑性分析。 图中三根杆的截面积均为A,中间第二杆的杆长为 , 它与相邻的第一杆和第三杆的夹角均为θ=450, 在其交汇点O处作用水平力Q和垂直向下的力P , O点将产生水平位移 和垂直位移 。 二、问题的解答 已知: 解: 如定义第 根杆的名义应力为 , 名义应变为 , 则有如下平衡方程 和几何关系 和协调条件 为了得到问题的解,还必须补充本构方程 。我们假定材料是 理想弹塑性。 (1) Q=0时的弹性解和弹塑性解 由 弹性解: 由 1、应力 为屈服应力 —— ——为垂直方向上的弹性极限载荷 2、位移 (14) (17) 由(14)、(17)和(18),得 ——垂直向下位移 载荷-位移曲线 则当P由零增至Pe时,在图9的坐标中为区间[0,1]上斜率等于1的直线段OA。 若令 弹塑性解: 当P由零逐渐增大到Pe时,第2杆的应力也逐渐增大而达到屈服状态: 如果P的值再继续增加,则(17)式已不再适用,相应的本构方程应改写为 由 应力 应变 说明: (1) 这时的第2杆虽然已经屈服而失去了进一步的承载 能力,但由于它还受到第1杆和第3杆弹性变形的制约,其 塑性变形不能任意增和,这种状态称为约束塑性变形。 (2) 直到P值逐渐增大到使 时,三根杆将全部进 入屈服阶段,变形已不再受任何约束,结构才完全丧失进 一步的承载能力。 这时的载荷P为 ——称为塑性极限载荷 由 和 位移 当P=PS时, 或 注:(24)式对应于图9中在区间[1,2]上斜率为 的直线段AB 当考虑塑性变形时,结构的变形要比纯弹性变形为大,但仍属同一数量级,而相应的承载能力将会有相当的提高。 结论 (2) 卸载 现将P的值加载到处于PePPs范围内的某一值P*,然后再卸载使P的改变量△P0。由于卸载服从弹性规律,利用(18)式的增量形式,可知应力和应变的改变量分别为 卸载时的载荷-位移曲线(见图9)与初始弹性加载时的曲线有相同的斜率。 卸载规律: 应力和应变: 最终的应力和应变值可由(21)、(25)和(22)、(26)下式的叠加求得: 特别地,当载荷P值全部卸除后,由△P=-P*,便得到杆中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见图10)为: 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 其中 节点O的残余位移为: 实际上,第1杆和第3杆其变形规律始终是弹性的,如果卸去载荷并解除三杆之间约束的话,第1杆和第3杆中的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都等于零,而第2杆则有塑性应变。故在原有的约束下,就必然地引起内应力而使这三根杆件的残余应变不等于零。 说明: 1、残余应力应该满足与零外载相对应的平衡方程。 2、残余应变由(1)式可分为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两部分之和: 3、在超静定结构中残余应变一般并不等于塑性应变。 §1.6 强化效应的影响 本节仍讨论Q=0的情形, 现假定材料是线性强化的。 不卸载时其拉伸曲线可写为 (1)当P 时,杆中的应力值仍由(18)式表示 (2)当PPe时,有 将上式与(15)式和(16)式联立,可解得 (3)当P增至使 时,第1杆和第3杆也开始屈服。 此时的载荷值为 1、如取E‘/E=1/10,则P1=1.04Ps。与理想弹塑性材料相比, 相应的载荷值并没有很大的增加。这说明采用理想弹塑 性模型可得到较好的近似,而计算却有相当的简化。 说明: 2、当P小于P1时,结构的变形仍属于弹性变形的量级,而 当P超过P1后继续增加时,由于强化效应,结构并不会进入 塑性流动状态,但这时的变形将会有较快的增长。 §1.7 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一、问题

文档评论(0)

159****5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