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docVIP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2.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4.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重难点: 1.理解诗歌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峦、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字音 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 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今朝(zhāo )风骚(sāo ) 竞折腰(zhé )/折本( shé) 2.释义 折腰:鞠躬,倾倒 妖娆:娇艳美好 文采:本指文艺方面的才华;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风流人物:风流人物 指英俊的、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 3.作者 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共和国的缔造者,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沁园春 雪》是他的代表作。 4.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1945年公开发表,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北方茫茫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5.结合写作背景,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 提问(1):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示例:①“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 ②读上阕时,应带着赞美、带着陶醉。 ③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应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 6.请几位同学试读这首词。 部分停顿与重音示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合作讨论 1.品字词 提问(2):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主要描绘了北国雪景。 点拨:学生可能会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各种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提问(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4):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提问(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来源:学科网]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提问(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