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补充(光的本性的研究)、光速的测量: 在17世纪以前,人们都以为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因为无论距离多远,只要一发光就立刻可以看到它。但是科学实验的始祖伽利略认为,光的传播和声音一样,要花费时间。1607年,他曾经尝试用实验来测定光速,这在科学史上是第一次。 夜间,伽利略和他的助手面对面地站在两个相距1公里的山头A和B上,各带一只校得同样准确的钟,伽利略的手里还提着一盏遮了罩子的提灯。 实验开始的时候,伽利略打开灯罩,记下发光的时刻;助手根据他自己的钟记下看到光的时刻。从两个时刻的差,就可以得到光通过距离l和所用的时 A传到B所用的时间极短,比两只钟的误差还要小得多。 伽利略对实验做了改进,他让助手拿一块大平面镜站在B山头上,自己提着灯,带着钟站在A山头上。实验开始的时候,他打开灯罩,记下发光时刻,当看到光从平面镜反射回来的时候,再看一下钟,这样就记下了光通过2l距离所用的时间t。从理论上讲,这个实验用了同一只钟,光走过的路程也长了,可是光速实在太快了。…… 19世纪,科学家们开始研讨在地面上测定光速的可能性。由于光速极大,因此测量必须用到很长的距离或者很短的时间。对地面观测来说,精确测定很短的时间间隔是问题关键。法国科学家菲索和傅科,都在 1819年出生于巴黎,年轻时又不约而同地选修了物理专业,并且还成为初期研究的合作伙伴。菲索出生于豪富的家庭,继承了大笔遗产,他本可以用这大笔钱玩乐享受,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把自己的财产用来作为研究经费。1849年他首先在地面上成功地用“齿轮法”完成了光速测量。菲索让光源发出的光从转动齿轮的间隙中通过,再通过透镜变成平行光束,这光束聚焦于安装在一定距离的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后再沿着相反的方向返回齿轮,进入观察者的眼睛。 还有法国的科尼尔、美国的纽科姆、迈克尔逊都做过出色的测定光速实验,近年来最精确测量表明,光在真空里的速率为每秒299 792456.2米,估计误差值为每秒 1米或 0.000001%。 光速确实大得惊人,它一秒钟可以绕地球7周半。不过,相对于广袤无垠的宇宙来说,它又显得很慢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1.5亿公里,太阳发出 的光要经过8分20秒才能够照到地球上。从其他恒星发出的光照到地球上所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所以在天文学上常用光年做计量长度的单位,量度星际间的距 离。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里走过的距离,大约等于 9.46×1015米。织女星距离地球大约 2.6×1017米,所以你看到织女星所发出的光,实际上大约是28年半以前发出的。假如你乘上用光速飞行的飞船,去到用现代射电望远镜所能观察到的空间 范围的边缘,将花费100亿年的时间。 1.波(指机械波)的基本特性: 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二、干涉图样 2、白光干涉图样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抽去一张纸片后,两玻璃表面之问的夹角减小,由数学知识可知,要保持两相邻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差恒定,则两相邻条纹间距一定增大,即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变疏,选项A正确。 点评 该题来源于课本中薄膜干涉的内容,但实际上是一道信息材料阅读题,关键是可以直接从题中获取的信息:任意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所在位置下面对应的薄膜厚度差恒定,从而推断结果。 在白光照射下,产生彩色的牛顿环 牛顿环,是牛顿在1675年首先观察到的。 按理说,牛顿环乃是光的波动性的最好证明之一,可牛顿却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他所信奉的微粒说出发来解释牛顿环的形成。他认为光是一束高速运动的粒子流,因此为了解释牛顿环的出现,他提出了一个“一阵容易反射,一阵容易透射”的复杂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他认为;“每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都要进入某种短暂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光线得进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又复原,并在每次复原时倾向于使光线容 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在两次复原之间,则容易被下一个折射面的反射。”他还把每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为“阵发的间隔”。实际上,牛顿在这里所说的“阵发的间隔”就是波动中所说的“波长”。为什么会这样呢?牛顿却含糊地说:“至于这是什么作用或倾向,它就是光线的圆圈运动或振动,还是介质或别的什么东西的圆圈运动或振动,我这里就不去探讨了。” 设透镜的曲率半径为R,与接触点O距离为r处的空气薄膜的厚度为e,由于平面玻璃片上的反射光线有“半波损失”,所以空气薄膜上下表面反射光之间的光程差 镀层薄膜 当薄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时,在薄膜的两个面上反射的光,路程差恰好等于半个波长,发生干涉,相互抵消。这就大大减少了光的反射损失,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这种薄膜叫增透膜。 1、增透的条件是什么?即镀层薄膜的厚度至少多大? 2、是否对所有颜色的光都有增透的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字音字形词语汇总.pdf VIP
- ICH指南在原料药及制剂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pdf VIP
- 供应商现场稽核改善报告.xlsx VIP
- DLT 408-2023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OCR).pdf VIP
-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pdf VIP
- 雷克萨斯LX570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说明书pdf电子版下载.pdf
- 2016款上汽大众NewPolo新波罗_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图示图解详解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pdf VIP
- ICH指南应用篇-原料药工艺质量研究.pdf VIP
- (3.3.1)--6.1仲裁员职业伦理概述.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