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对生物机体的危害和脱除方法 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来源、特点及危害 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对生物机体的危害和脱除方法 3 展望 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分类及研究背景 主要内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化学物质 影响生物体的正常激素 干扰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 严重影响生物体健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人类健康 环境雌激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 化学污染物 植物性 真菌性 天然雌激素 人工合成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有关于雌激素效应的报道 1933年和1936年,在杂志上有关合成雌激素的论文已经公开发表 近几十年来大量人工合成的化学品释放入环境。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许多化学物可以干扰正常激素调节的生理过程,从而对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发育和生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1 2 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 农药类物质 DDT及其代谢产物,甲氧氯,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氯丹等 添加剂 工业化学物质 食品添加剂、塑料制品添加剂(如双酚A ,邻苯二甲酸酯)等 重金属、多氯联苯类、二恶英类、多环芳烃类物质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 植物来源和人工合成的雌激素 其他:三丁基锡、壬基酚、辛基酚、酚红、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特点 延时性 时段性 去除困难 复杂性 生物在胚胎、幼年时所造成的影响可能到成年和晚年才显露出来 不同生长阶段对生物个体会造成不同方式的影响和后果 不同剂量、不同暴露方式对不同器官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 不易分解、具有脂溶性,进入生物体后不易排除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制 内分泌系统是指分散在体内各个部位的内分泌腺体和细胞的总称。 它是一个维持多个器官正常生理平衡的系统。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制 雌激素 细胞 核 (转录) EDCs 蛋白质合成 RNA DNA ER 注:ER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动物雌性化现象 危害 致癌致畸 生殖异常 神经毒性 其他 如阻止植物固氮 免疫毒性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Science 303, 950 (2004) . Environ. Sci. Technol. 36, 4175-4181 (2002) . Environ. Sci. Technol. 37, 5471-5478 (2003). Environ. Sci. Technol. 38, 5476-5483 (2004). Environ. Sci. Technol. 37, 2400-2409 (200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 2 ,2 - 双对羟苯基丙烷 Bisphenol A 合成聚碳酸酯、环氧脂 阻燃剂等的前体物质 粘合剂、防老化剂、粉末涂料、汽车透镜、玻璃遮光材料、建筑材料、磁盘、光学透镜、热敏纸涂层、电器或电子元件包装、罐头内包装、食品和饮料包装材料、婴儿用品以及牙齿密封剂、牙科填充剂等 最终产品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危害 BPA 具有中等毒性 动物实验经口摄取BPA 的半数致死量分别是:大鼠3.25g/kg 体重, 小鼠2.4g/kg 体重, 兔2.23g/kg 体重 BPA 引起假早熟表现; 可引发两栖类动物的性逆转或哺乳动物的子代的死胎、畸形、体重下降,纤维性骨萎缩等现象 BPA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曾北危. 环境激素[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污染情况 胡建英, 杨敏. 净水技术, 2001, 20 ( 3) : 3- 6. Holger M. Kuch, Karlheinz Ballschmiter.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35 ( 15) : 3201- 3206. Khim JS, Lee KT, Kannan K, et al . Arch Environ Contam Toxicol, 2001, 40 ( 2) : 141- 150.杜兵, 张彭义, 张祖麟, 等. 环境科学, 2004, 25 ( 1) : 23- 25. BPA 在世界各地环境中均有检出 美国发现用聚碳酸酯制造的食物容器中BPA 浓度范围从未检出( ﹤5 ng/g) 到121 ng/g, 平均63 ng/g 日本1998 年夏季全国水环境范围内的调查显示, BPA 检出率68% 在德国,发现饮用水中BPA 浓度范围为300 pg/L~2 ng/L 韩国在蔚山海湾及附近地区也检出了高浓度的BPA 对北京某典型污水厂调查结果显示, 在城市污水系统污染物中BPA 含量最高达825 μg/L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脱除方法 物理法 化学法 生物降解 吸附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