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禹生之地在北川
大禹,是伟大的治水英雄、我国炎黄以后的又一人文初祖、夏王朝的奠基者。
“禹生北川”本来早已是历史定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依据:一是文献记载清清楚楚;二是大禹遗迹实实在在;三是专家考证确确实实;四是祭禹习俗真真切切;五是优美独特的气候环境为圣人诞生提供了条件。
一、文献记载清清楚楚——禹生石纽在北川
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文献都对“禹生石纽”、“禹生北川”作了记载。
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载:“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剖背而产高密(即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帝王世纪》载:“禹,六月六生于石纽。(广柔)县有石纽邑。”
西汉著名学者扬雄《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
西晋崇州人常璩《华阳国志》(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载:“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刳儿坪。”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载:“禹生于蜀之广柔县石纽村。”
《唐书·地理志》载:“茂州石泉(今北川,下同)县治有石纽山。石泉今属龙安府,山下有大禹庙,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
《舆地广记》载:“(石泉)隋汶川县地,属汶山县。唐贞观八年析置石泉县,属茂州,皇朝熙宁九年来属。有石纽山,禹之所生也。”
《吴越春秋·宋代徐天佑注》:“(石纽)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郡人相传禹以六月六生此。《元和郡县志》:禹汶山广柔人,生于石纽村。《水经注》: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广柔,即今石泉军。”(注: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于石泉县置石泉军。)
南宋著名学者计有功所撰《禹庙记》,详述了石泉(今北川)县内禹庙的悠久历史和祭祀大禹的渊源。
浙江象山人姜炳璋任石泉县令主持编纂的《石泉县志》(清乾隆三十三年成书),对石泉县内有关大禹的遗迹进行了考证,对民间祭禹的习俗、禹庙的修建等情况等作了详细记载。并且重建了大禹庙、新建了“神禹故里”坊。
《四川通志》载:“石泉县。石纽山在县南一里,有二石纽结,每冬月霜晨有白毫出射云霄。山麓有大禹庙。”“九龙山。在(石泉)县北二十里,山势嶙峋,排列九岭,如龙起伏状。第五岭下即刳儿坪,禹生于此,血石满溪。李白书‘禹穴’二大字,镌于山顶(山腰)。”“大禹庙在(石泉)县东南石纽山下,邑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祼享,岁以为常。”
《四川通志·古迹·龙安府》载:“天下禹穴有三:在会稽者,葬处也;在宛委者,藏书处也;在石泉者,降生处也。”
历史上朝廷对大禹故里许多特殊政策和特殊规定,例如:六月六日禹生日,用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的太牢(牛、羊、猪三牲齐备)之礼仪致祭大禹;在县衙两旁设置只有州、府以上才能有的鼓楼、乐楼在致祭大禹及重大礼仪时使用;录取科举秀才,按朝廷分配名额加倍;贡赋减半或全免;县令必须是科举出身,六月六日禹生之日可以穿上皇袍代表皇帝祭祀大禹,等等。因此,历史上争抢“禹生之地”的地方不在少数,但却又只能有一处,怎么定?官方认定,宗亲认可,专家评判。
乾隆大帝钦定有案可查。为了制止对禹生之地的纷争,在清代诸帝王中,清高宗乾隆最重文治, 以文教施政治民,将推行文治与官方修史事业联系在一起,把设馆修史当作推行文治的重要工具,充分发挥史馆修史的政治功能。清高宗特设《通鉴辑览》馆,《御批通鉴辑览》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告成,该书“发凡起例,咸禀睿裁,每一卷成,即缮稿进御,指示书法,悉准麟经。又亲洒丹毫,详加评断”,清高宗在书法、论断等方面具体指示,引导馆臣按自己的意志对历史进行裁决。在编辑先秦历史时,特地对“禹生之地”作了认定。在“夏后氏大禹,姒姓,颛顼之孙,鲧之子,生于石纽”这条史料特别作了批注:“谯周蜀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元和志:禹所生处,考唐书地理志,茂州石泉县治有石纽山。石泉今属龙安府,山下有大禹庙,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今以蜀纪、元和志为据。”
“神禹故里”坊是重要标志。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时任石泉县令姜炳璋县城(今禹里)城南石纽山下建坊,而建坊时间正是在清乾隆大帝亲自主持编纂的《御批通鉴辑览》成书之时。迄今为止,这是我们所知的国内唯一建有“神禹故里”坊的地方。
国家主席认定全国唯一。1992年,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北川题写了“大禹故里”四个大字。
有关“禹生北川”的历史记载十分丰富,此不一一列举。仅上所引,应当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二、大禹遗迹实实在在——充分印证了大禹生于北川
仅有历史典籍记载,没有实物印证,也难以使人心服口服。1982年12月,北川启动了新编《北川县志》工作后的几年里,北川的文史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一大批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资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ppt VIP
- 身体评估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docx VIP
-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docx VIP
- MorganPhilipsGroup2024年中国薪酬指南39页.pdf
- 商务与经济统计(原书第14版)Ch05.pptx VIP
- 地质调查应急救援预案.doc
- 2023年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Unit 1 This is our school 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度湘少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VIP
- 2025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新机遇 新动能.docx
- 乳牙外形课件何07-1.ppt VIP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