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热门阅读重教兴学:不有陶澍之提拔,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素材.docxVIP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重教兴学:不有陶澍之提拔,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素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重教兴学:不有陶澍之提拔,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 陶澍(1778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县小淹镇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两淮盐政,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设义仓以救荒年,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著有《印心石屋文抄》、《陶文毅公全集》等。 陶澍是清朝第一个官至总督的湖南人,是清中晚期湖南致仕人才群体崛起的伯乐,有晚清第一人才之称。史学家萧一山认为:不有陶澍之提拔,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 陶澍用人能尽其所长,平生举荐、提拔、赏识的大批人才,如魏源、林则徐、贺长龄、贺熙龄兄弟、左宗棠、胡林翼、龚自珍、梁章钜等,皆一代名宦和学者。 随着近年来湖湘文化研究的深入,陶澍作为湖湘人才领军人物和清代中国经世致用第一人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他的不朽功勋和清廉形象慢慢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壹:耕读相传 家风清正 陶澍出生于安化河曲溪,世代为农,勤俭持家。陶澍的名字寄托了父亲望子成龙、以泽苍生的思想。 陶澍从小聪慧过人、志向远大。7岁随父读书,自幼跬步弗离。13岁代父为榨油坊作联: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以罕见才华和惊人志向震动乡里。 23岁参加湖南乡试,取为第30名举人。25岁参加会试,一举高中,成为清代安化第一名进士。27岁陶澍离家北上,赴京任翰林院,自此踏上30余年的宦海生涯。 陶澍对子女教育甚严,女婿胡林翼少不更事,书底不硬,陶澍请来名师蔡用锡专授经世致用之道。胡林翼自此发愤读书,兵政机要,探讨尤力。后来,胡林翼成为湘军主帅,威震朝野。 陶澍对儿子陶桄要求更严,多次告诫陶桄立经世志,读致用书。 贰:锐意改革 励精图治 陶澍所处时代正值资产阶级改良思想逐渐萌芽之际、洋务运动呈风雨欲来之势。少负经世志的他从政伊始,便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改革派的行列,除弊兴利,造福一方百姓。 道光之前,清朝的地方漕粮送京以河运为主,官办专卖,各地官员雁过拔毛,恶薮丛生。改革派多次倡议海运,皆因各种原因遭到保守派的坚决反对而无法施行。 道光初年,陶澍经过反复实地调研后提出:当以海河并运为宜,专办海运,则恐商船之不足;专办河运,又恐浅水之难恃。惟有两者相辅而行,可期无误。陶澍的意见为道光所接受,海运成效明显。 明清以来,纲商世世相承,与盐政官员勾结,把盐业当做世袭家业,垄断专行,不许他人染指。道光十二年(1832),陶澍在淮北改行票盐,规定不论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均可领票运盐。大灾之年,没有饿死一人,灾民衣食无虞,票盐制取得巨大成功。 此外,陶澍还在治水方面进行了改革,打破陈规,撤闸通海治理吴淞江域等,均取得了震惊朝野的空前成功。 陶澍十分体恤民众,关心百姓疾苦,强调为政要为民着想,不能专事严刑峻罚,苛刻冷酷;必须宽严适中,德刑并施。每遇灾荒,总是深入灾区,及时赈灾。 常恐七尺身,远愧一囊粟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平生衣食志万家,自顾挟持无纹缕……他写过许多诗都充满忧国忧民情怀。 1831年(道光十一年),任两江总督的陶澍破清代惯例再兼两淮盐政,因治理盐务有功,被道光帝誉为干国良臣。1835年冬,陶澍因政绩卓著被召入京靓见道光皇帝。 道光帝从11月25日到12月16日间共召见陶澍达14次之多,还问到了陶澍的家乡情况。陶澍特别提到了印心石和自己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读书的故事。道光大悦,亲赐印心石屋墨宝两幅。 1836年,陶澍回乡省亲,在印心石北崖修建了21米高、共7层的文澜塔,将小幅印心石屋御匾临刻于塔内。 为彰显皇恩浩荡,陶澍将大幅的印心石屋四字摹刻在陡峭的南岸山崖之上,且以后每到一地任职,均有摹刻。 叁:廉于政事 克已奉公 陶澍出身贫寒,了解世情民生,洞悉社会弊端,立身清正严明。从政之后,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座右铭: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强调为官其本,莫重于廉,廉则一介无私。 陶澍任两淮盐政后,按例每年养廉银有5000两,他认为自己的奉禄已极优厚,而将每年银两上缴国库。任两江总督后,两淮盐政衙门照例每年支付赏需银2万两,被其力拒,并明令裁革。 陶澍回乡祭祖,从南京运回18艘装满货物的大小船只,被人告发为金银财宝,道光派钦差查验,结果是18船石头。道光询其故,答曰:臣在外几十年,位至总督,回乡祭祖,人尽皆知。今官船浩荡,既装门面,亦壮君皇声望也。道光闻言,大为惊喜,自此愈甚赏爱陶澍。 陶澍之廉,影响到家人。轻钱财、秉廉洁、重名节、求学识,成为陶氏家风。其逝世之后,淮商感公清德,敛白金四万两为赠,徘徊于门不敢进,乃由公门下江夏陈君銮以献。夫人问曰:吾夫子受尔辈金乎?皆曰:未也。夫人曰:是,不可以死后污我夫子。却,不受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