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原理》第4章片状马氏体.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氏体相变所诱发的塑性还可以显著提高钢的韧性 马氏体相变诱发塑性的原因可解释如下: (ⅰ)因塑性变形引起的局部区域应力集中,由于马氏体的形成而得到松驰,因而能够防止微裂纹的形成。即使微裂纹已经产生,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亦会因马氏体的形成而得到松驰,故能抑制微裂纹的扩展,从而使塑性和断裂韧性提高。 (ⅱ) 在发生塑性变形的区域,有形变马氏体形成,随形变马氏体量增多,形变强化指数不断提高,这比纯奥氏体经大量变形后接近断裂时的形变强化指数还要大,从而使已发生塑性变形的区域难以继续发生变形,故能抑制颈缩的形成。 应用马氏体相变诱发塑性理论已经设计出相变诱发塑性钢,这种钢Md>20℃>Ms,即钢的马氏体相变开始点低于室温,而形变马氏体相变开始点高于室温。这样,当钢在室温变形时便会诱发形变马氏体形成,而马氏体相变又诱发塑性。因此这类钢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塑性。 (1)马氏体转变是典型的非扩散型相变,非扩散型相变的主要特点有:非扩散、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位相关系和惯习面、转变的不彻底性和可逆性。最本质的特点是切变共格和非扩散性; (2)马氏体最主要的两种组织形态是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其亚结构分别是位错和孪晶。影响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的因素有:化学成分、马氏体形成温度、奥氏体层错能、奥氏体与马氏体的强度、滑移和孪生变形的临界分切应力大小,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含碳量和形成温度。一般来说,凡是降低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因素都会导致板条马氏体量减少,片状马氏体量增多; (3)Ms点在生产实际中有重要意义,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有:化学成分,奥氏体化条件,淬火冷却速度,外加应力应变和磁场等。提高奥氏体稳定性及强化奥氏体的因素均降低Ms点; (4) 马氏体相变仍然是一个形核和核长大的过程。一类是瞬间完成形核与长大,继续降温时,马氏体量的增加是依赖新核心的形成与长大。另一类是形核与长大到一定程度,继续降温时,马氏体量的增加来自原有马氏体的继续长大及新核心的形成与长大; (5)马氏体相变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形变即可能诱发马氏体相变,也能抑制马氏体相变.反之,马氏体相变又可能诱发塑性; (6)马氏体最显著的性能特点是高硬度和高强度,高硬高强来自相变强化、固溶强化、时效强化和晶界强化等。马氏体的强度主要决定于含碳量,韧性主要取决于亚结构。 Ms点以下奥氏体热稳定化现象示意图 在相同温度TR下的转变量减少了δ(δ=M1-M2)或残余奥氏体量增加了δ,δ值的大小与测定温度TR有关。 热稳定化程度用滞后温度间隔θ或某一温度下残余奥氏体增量δ来度量。 奥氏体的热稳定化有一个温度上限,常以Mc表示。在Mc点以上等温停留时并不产生热稳定化,只有在Mc点以下等温停留或缓慢冷却时才会引起热稳定化。 对于不同的钢种,Mc点可以低于Ms点,也可以高于Ms点。对于Mc点高于Ms点的钢种,在Ms点以上等温或缓慢冷却时也会产生热稳定化现象。 一般情况下,等温温度越高,淬火后获得的马氏体量就越少,即δ值就越大,热稳定化程度也就越高。但当等温温度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等温温度的升高,奥氏体稳定化的程度反而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反稳定化(催化)。 已转变的马氏体量对热稳定化程度也有很大影响,热稳定化程度随已转变马氏体量的增多而增大。原因:马氏体形成时对周围奥氏体的机械作用促进了热稳定化程度的发展。所以,研究奥氏体热稳定化的影响因素时,均需固定马氏体的转变量。 在一定的等温温度下,停留时间越长,则达到的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就越高。 可以看出:等温温度越高,达到最大热稳定化程度所需的时间就越短。可见,热稳定化动力学过程是同时与温度和时间有关的。 等温停留时间对热稳定化程度的影响 (含碳0.96%的低合金钢) 化学成分对奥氏体的热稳定化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尤以C和N最为重要。 在Fe-Ni合金中,只有当C和N的总含量超过0.01%时才能发生热稳定化现象。无碳的Fe-Ni合金无热稳定化现象。 碳含量增高可使热稳定化程度增大。 钢中常见的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V等有促进热稳定化的作用;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等对热稳定化的影响不大。 奥氏体热稳定化的机制 一般认为与原子的热运动有关,即认为是由于C、N原子在适当温度下向晶体点阵缺陷处偏聚(C、N原子钉扎位错),因而强化了奥氏体,使马氏体相变的切变阻力增大所致。 根据马氏体相变的位错形核理论,在等温停留时,C、N原子向马氏体核胚的位错界面偏聚,包围马氏体核胚,直至足以钉扎它,阻止其长大成马氏体晶核。 所以滞后温度θ值的意义是:为了获得额外化学驱动力以克服由于C、N原子钉扎位错界面而增加的相变阻力所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