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下血肿 双侧额顶枕部硬膜下血肿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下血肿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下血肿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下血肿 * 03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点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EDH)的形成机制: 颅骨骨折(90%)致脑膜中动脉(71%-80%)或前动脉破裂出血,少数者系静脉窦或静脉破裂所致。血液聚集在硬膜外间隙形成局限性血肿,一般不超过颅缝,但可越过中线。 硬膜下血肿(SDH)的形成机制: 减速性损伤,头颅在快速运动中受阻,发生在着力点对侧称为对冲伤,约半数合并脑实质的挫裂伤。出血来源多为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形成较广泛血肿,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面、扩展至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但不能超越中线至对侧60%。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影像学表现不同: 硬膜外血肿:典型者为双凸透镜形,边缘整齐、锐利;密度均匀;少数者不均匀,系再出血、CSF(脑脊液)进入或有气体影。 硬膜下血肿:典型血肿为新月形,厚度较薄; 亦可为带状影。可因CSF进入或反复出血,致血肿密度不均匀大量SDH可引起弥漫性占位效应,致灰、白质界面内移,中线结构对侧移位。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点 *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图可见血肿局限(不跨骨瓣)、呈梭形、骨窗可见颞骨骨折,故诊断为硬膜外血肿 *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鉴别 硬膜下血肿 图 1可见脑挫裂伤灶、血肿范围广、跨骨瓣、呈弯月状,故诊断为硬膜下血肿 * 04 补充说明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1.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均系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属于复合型硬膜下血肿;而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断裂所致,属于单纯型硬膜下血肿。 2.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均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其患者病情表现一方面与血肿发生速度、部位、量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原发伤的轻重密切相关。即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伤后持续昏迷等情况。 由此可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单地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既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又可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的情况。 3. 很多时候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同时存在,特别是当脑挫裂伤和颅骨线形骨折同时存在时。 补充说明 * 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汇报人: * 硬膜外血肿 01 硬膜下血肿 02 鉴别点 03 补充说明 04 目录 CONTENTS * 01 硬膜外血肿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5~30%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5%左右,亚急性约占12%,慢性占3%。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常为加速性头颅伤所致,经常伴有骨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