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苏轼散文有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读苏轼散文有感 苏轼,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最为人民喜爱的一代文豪,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其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 苏轼继承并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既反对浮巧轻媚,又反对迂深怪僻,始终坚持平易自然。他在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思想等方面作了诸多探索与创新。他所创作的情理兼备、摇曳多姿的散文,不仅体现了他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实践精神,还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天地。 如果没有苏轼,中国的散文史将会平淡得多。 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诞生和成长,都离不开他生活的特定的时代,家庭环境和个人的经历,亦受其独特的思想、性情影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开创了“蜀学”派。 苏轼出身在一个清寒却很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当时著名的政论家。在政治见解和散文写作上,都给苏轼以很大的影响。苏轼的母亲程氏从小教他读书,给他以品德上和学习上的薰陶。所以他自幼就有“奋历有当世志”,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苏轼在仕途 上是坎坷的。他21岁中举受到欧阳修等前辈赏识,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第三等,名震京师初入仕途。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度过十年地方官生涯。此后由于他主张改革却又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分歧。同时,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耿介率直、认真执着。 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位及人臣,却屡遭贬谪,命途的坎坷:44岁时因“乌台诗案”迁黄州任副团练使,59岁时被贬惠州,62岁贬徐州,66岁在常州病逝。而正是这政治道路上的不幸,使他更深刻地体味了社会和人生,艺术上进入了更精深华妙的新境界,也使他的散文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在思想上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兼收并蓄,各有取舍。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他在做地方官时,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而释、道二家的思想被他用作对付政治迫害和困苦遭遇的精神武器。这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超脱,心胸旷放开阔。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才使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力。 苏轼散文有其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写作技巧:文道并重,以意为主。 苏轼散文的思想是主张:文、道并重。也就是说,苏轼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但他认为散文艺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他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答谢民师书》) 他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吾文 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他既反对 “浮巧轻媚,丛错采绣” 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文章,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即怪异艰涩而难以理解的文章。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 。“某平生无快意事, 惟作文章,意之所到, 则笔力曲折, 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蘧《春渚纪闻》卷六引苏轼语)苏轼很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散文,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王,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气势等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这也更吻合他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 苏轼散文作品的特色之处: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神妙的笔记小品。 苏轼的早期议论散文作品中,

文档评论(0)

anm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