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 论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监测”一词的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监控等,因此环境监测就是: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第一章 绪 论 环境监测包括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对物理(或能量)因子热、声、光、电磁辐射、振动及放射性等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的物理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发出的各种反映和信息,如受害症状、生长发育、形态变化等测试的生物监测;对区域群落、种落的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 微量监测-痕量监测的区别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中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践、理论并重的应用学科;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应用和提高。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例:97年开始全国各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周报工作。近年又增加PM2.5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例:日本富山市神通川下游“痛痛病”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例:松花江污染事件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例:汽车尾气中的铅(1922年发明防震剂) 儿童血铅60ug/100mL,智能发育障碍,行为异常、生长发育受影响。 PM2.5 PM1.0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石油外溢造成海洋污染等) 仲裁监测(一般由权威部门提供数据) 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验收监测、核定排放量等) 咨询服务监测(提供服务性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进行高层次的监测,即对某一特定环境的监测。鉴定需注意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研究其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规律(组成、性质、含量、迁移扩散的路线与速度、降解与积累规律、对人体的危害和影响程度)。 需多学科的技术知识和周密计划 1、大气污染监测 分子状污染物:SO2、NOx、CO、O3 等 粒子状污染物:TSP(总悬浮颗粒) PM10(飘尘) PM2.5 PM1.0 气象因素: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雨量、湿度等 太阳辐射、能见度(光化学烟雾)、雾霾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2、水质污染监测 物理指标:色度、温度、浊度、电导率、溴味 金属化合物指标:镉、铬、汞、铅、锌等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砷、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氨氮、溶解氧(DO)、pH 值等 有机化合物:COD、BOD、油、挥发酚、农药、阴离子洗涤剂等 细菌学:细菌总数、大肠杆菌 水文:流速、流量、水深、潮汐、风向、风速等 3、土壤监测 土壤污染来源:工业废弃物、农药、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 监测项目:镉、铬、汞、铅、锌、苯并α芘、有机农药、无机有毒化合物 根据近年变化,环境监测重点由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方向发展。 4、生物监测 生物从土壤、水、大气中吸收营养物质过程中,有些有害的污染物质也被吸入并累积于生物体内。 一般监测项目与土壤监测相似。 水生生物中污染物的污染监测项目与水体污染有关。 5、噪声监测 噪声是除水、大气污染外的第三大污染。 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噪声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6、放射性污染监测 核武器的频繁试验、核能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日益增加,进入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也与日俱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环境监测》1.4绪论二.ppt
- 《环境监测》2.1.1水质污染及监测-水质污染及监测.ppt
- 《环境监测》2.2.1水质监测方案制订及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质监测方案制订及水样的采集和保存.ppt
- 《环境监测》2.3.1水样的预处理一-水样的预处理一.ppt
- 《环境监测》2.4.1水样的预处理二-水样的预处理二.ppt
- 《环境监测》2.5.1物理指标检验-物理指标检验.ppt
- 《环境监测》2.6.1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一-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一.ppt
- 《环境监测》2.7.1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二.ppt
- 《环境监测》2.8.1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三-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三.ppt
- 《环境监测》2.9.1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一-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一.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