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考纲要求》
1. 治疗药物代谢与监测
(1)药物在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 掌握
(2 )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了解
(3)影响血药浓度主要因素与药物效应 熟悉
(4 )临床上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和临床指征 熟练掌握
2. 治疗药物监测方法
(1)标本采集时间与注意事项 掌握
(2 )常用测定方法种类及原理 熟悉
治疗药物监测( TDM)是指应用一定的分析技术测定体液中药物的浓度,以药代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和电
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使临床给药个体化、科学化、合理化。
一、药物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
给药途径:
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舌下给药、皮肤给药。
药物在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对于非静脉注射、滴注的给药途径,如口服、皮肤给药等都存在药物吸收机制,包括被动扩散、主动
转运和促进扩散等作用。
1. 药物吸收
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通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生物因素(胃肠道、 pH、吸收表面积);
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常数、溶解速度、药物颗粒大小、多晶型);
药物剂型;
附加剂的影响。
2. 药物分布
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各组织间的细胞膜屏障分布到各作用部位的过程。
药物分布对药物药效作用的开始、作用强度、持续时间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药物分布因素:
(1)药物分布的速度取决于该组织的 血流量和膜通透性 。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对毛细血管和体内各生理屏障的通透性、 以及药物与组织间的亲和力等。
体内药物与蛋白的结合通常是可逆的,体内也只有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作用。
3. 药物转化
是指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变为另一种不同活性物质的化学过程。(生物转化过程)
1)意义:
生物转化提高药物 极性和水溶性 ,使大多数药物失去药理活性,有利于药物的排出体外。
2 )反应:
第一相反应是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
第二相是结合反应。
3)部位:
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在肝脏,另外,胃肠道、肺、血浆也有部分的生物转化作用。
肝功能损害时,影响药物的体内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具有双重作用。
对胃肠道途径给药会出现首过作用。(使药物代谢增强、吸收减少、治疗效应下降)
4. 药物排泄
指药物分子从组织反扩散到血液循环后,通过肾、肺、皮肤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取决于生物转化和排泄。
肾脏是多数药物的排泄器官,增加尿液的碱性。有利于酸性药物的排出。
影响药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因素是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
在药物动力学中,生物转化与排泄两过程的综合效果叫消除,分布与消除过程通常称为处置。
二、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1. 吸收速度常数( Ka)
表示药物在使用部位吸收入大循环的速度。
Ka 值增大,血药浓度的峰值也升高,但峰时减少。
2. 吸收分数( F)
表示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量与所用剂量的比值。
静脉注射的 F=1,
口服或肌肉注射的 F≤ 1,
口服时 F 值与饮食、服药时间有关。
3. 表观分布容积( V):
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
静脉注射时, V=剂量( D)/C ;
V 值增大,药物浓度下降,二者呈反比例关系。
4. 消除速度常数( K):
表示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的速度。
K 值增大,血药浓度下降。
(单位时间内机体能消除药物的固定分数或百分数)
由药物代谢与排泄过程决定。
K 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5. 生物半衰期( t0.5 ):
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0.5 =0.693/K ;
当经过 3.32 、6.64 、9.96 个 t0.5 时,
体内药物的消除分别为总药量的 90%、99%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