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数学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doc

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数学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数学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 摘要:本文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知识观,来分析一个数学学习困难的高中生的心理机制,并且从学习数学时的条件性情绪以及三种知识的表征原理三个方面,给予相应的干预策略,得到较好的效果。希望为学生学习困难的干预提供借鉴。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高中生;数学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也称“学习失能” (Learning 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柯克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用来标示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国内教育工作者因为对学习困难学生曾使用过“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等称谓,而受到一些批评。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改为“学习困难”、“学习无能”、“学习障碍”等词语,“学习困难”使用频率较高。目前应用最多的标准是:在正常的学校教育情境下,智商正常,但是成就测验成绩很低,同时排除有情绪障碍和有明显器质性脑损伤或精神障碍的儿童。 数学学习障碍(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y)是学习障碍的一个亚型,是因数学能力的缺损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落后,即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的水平的现象,表现为数学领域的学习困难。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学习障碍的诊断模型,即根据美国学习障碍联合委员会( 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of Learning Disability ,NJCLD)设定的。由于存在不同的诊断模型以及诊断时宽严标准不一,国外有的研究提示,数学学习困难的流行率为6%-7%;甚至有的研究提示,MD的流行率大致是11%。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中,学习困难者占较大的比例,约为8.76%一28.0%。. 学习困难现象已成为各国学校教育中普遍的存在的现象,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我国对于学习障碍研究的时间还尚短,而且研究多集中在学习障碍的表现特征方面,对于形成原因上研究较少。在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研究更少。牛卫华和张梅玲通过查阅大量国外文献发现,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在认知过程的各个方面都比正常儿童落后,突出表现为他们在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不同。周永垒等人研究发现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明显地比学习优秀生差,胥兴春等也认为认为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策略的缺陷。部分教师教学中总结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思维障碍、心理障碍以及数学语言障碍等方面。 由于数学学习困难原因解释的多样性,使得干预辅导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我国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辅导及干预对策的研究也很少,只有部分教师提出一些相对于知识辅导的建议。有的老师意识到学习障碍生对数学学习会有情绪的作用,提出培养兴趣的应对方法。 本文试图从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知识观出发,对一个数学学习困难生进行新的的诊断与干预,希望能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辅导与干预提供借鉴。 。 一、基本信息 李明,男,17,高二学生 高一的时候是班里的尖子,本来想在高二的时候学文科,但理科成绩可以进尖子班,所以临时改学理科。高二暑假别的学生都补课了,他没有参加,而且一个假期都没有怎么学习,开学的时候发现被其他学生落下很多。这一次的成绩对他的触动很大,他知道应该开始好好学习了。可是学习的时候情绪不高,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尤其是数学(看到不等式、数列的题没有思路;圆锥曲线的基本知识都会,但一做题知识就提取不出来)。高二开学考试数学22分,单科成绩301名,总成绩271名,共318名学生。 李明上高二后第一次月考的语文成绩在整个年级较靠前,但是数学成绩却排在中下。这样可以把阅读障碍和混合性障碍(既有阅读障碍,又有数学学习障碍)排除,该生是纯数学学习障碍。 二、分析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主要从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学习的知识分类以及学习的策略性知识等方面来诊断及干预。 (一)学习数学的条件性情绪 任何知识经验或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或记载、呈现的时候,都无不“染上”情绪色彩,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性质,确切的说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知识与情绪之间建立的条件化联系。有研究认为情绪是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环境而被赋予或设置的,尤其是消极情绪(负性情绪)。在进化的阶梯上,消极情绪与特定行动趋势密切联系,如恐惧产生逃离欲求,厌恶引发驱逐欲求等。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是消极情绪,那么便会产生逃避,学习效率低等特定的行动趋势。 而积极情绪,并不特定行动趋势的伴随,但积极情绪会产生一种一般的行动激活,即接近或趋近倾向,积极情绪能够促进活动的连续性。Fredrickson 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认为积极情绪比如快乐、兴趣、满意等能扩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促使个体冲破一定的限制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