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平转体桥转体施工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本条文适用于平转有平衡重的转体施工。
2 作业准备
2.1 技术准备
复核平衡体系的重要受力部位的受力状态,比如张拉扣索、主墩的最不利受力截面、锚梁的位置及受力状况等等。
2.2 场地准备
复核转动体系旋转过程中,拱胎、支架、拱座等周边尺寸是否影响转体。
2.3 人员配备
详见表1
表1 转体施工人员配备表
序号
工 种
人数
备注
1
高级焊接工
2
有高级压力容器焊接技师证
2
普通焊接工
2
3
测量人员
8
分2组
4
现场指挥人员
1
5
领工员
2
6
操作人员
16
7
其他杂工
20
2.5 机械配备
主要机械设备有:倒链、千斤顶
检测设备有:劲性骨架应力应变检测仪器,全站仪及水准仪
3 技术要点
3.1 观察体系的平衡状况,决定是否需要配重及配重等级;
3.2 合拢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合拢温度,合拢段的连接长度要在合拢时温度情况下量取下料焊接。
4 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
4.1 水平转体桥转体施工工艺流程图1所示
4.2 施工要点
4.2.1 测量控制
转体前,测量人员要将导线点及高程控制点进行一次闭合测量,以保证转体合拢精度及转体过程观测。
4.2.2 锚梁制作安装
锚梁是作为张拉脱架钢骨架一侧的扣索固定装置。采用钢绞线张拉脱架的平衡体系,锚梁一般要求牢固可靠,受力变形微小。同时可以根据劲性钢骨架的重量大小,采用单处锚梁或多处锚梁形式,锚梁结构采用双工字钢,张拉点局部钢板加强。锚梁的位置选择一般选择在拱顶附近节点处,一是因为拱顶处与主拱墩张拉点高差较小,张拉后竖向分力小,张拉脱架力小;同时锚梁承受的竖向剪力小,对制作锚梁的竖向约束可简化。二是可以减少拱顶自由端的悬臂长度,更加有效控制钢骨架拱顶标高。
由于锚梁位于节点处,受节点板影响,而无法直接紧贴主骨架,需要在预制劲性骨架时注意修改该处节点板形式,让锚梁与主骨架桁架直接接触,焊接牢固。
锚梁制作安装同时将转体后上下拱顶的临时爬梯安装就位。
4.2.3 扣索张拉、脱架
在施工主拱墩时,扣索的布设要求注意避开骨架的主杆件。
扣索穿索时,遇到连接杆件,可采取割孔的方式穿过。张拉前,要求根据张拉力的大小选择千斤顶,同时对千斤顶、油表进行校核标定。张拉分三级张拉到位。正式张拉根据张拉程序进行,张拉程序安排考虑因素如下:a、拱肋骨架所受合力应在拱肋轴线位置,不得偏心过大,防止轴线横向位移。因而张拉时,应布置两台千斤顶,对称同步张拉。b、根据主拱墩,拱肋的位移值及钢绞线的伸长量在每级张拉时,先张拉的钢绞线适当进行超张拉(不宜超过10%)以减小后张拉时对其造成的应力损失。c、注意拱顶及各支撑点的脱架情况,在骨架每支撑点脱架1-2cm后,尤其是拱脚附近,稍稍脱离支架即可停止张拉,记录数据。
张拉托架时,要在主拱墩上设观测点,观测主拱墩的受弯变形情况。
4.2.4 上转盘底模拆除、拱胎支架拆除
图1 水平转体桥转体
图1 水平转体桥转体
施工工艺流程图
底模拆除清理干净后,修整内保险腿环道,铺设预留滑动聚乙烯四氟板环形滑道。
拱胎支架亦可在脱架之后立即进行清除,确保转体无障碍。
4.2.5 静置转动平衡体
平衡体系转换后,静置24小时,此间要观察平衡体系是否稳定及平衡,即是否存在一端重的现象。通过观测内外保险腿顶部是否有转动空隙,空隙的大小是否满足转体需要,决定是否需要配重。配重采取砂袋等形式,根据平衡体的平衡状况,在拱顶或者上转盘上加载。鉴于在上转盘上加载力臂短,若需要配重肯定加载大,采取轴心位置施工时,考虑向拱顶方向平移1~2cm。
4.2.6 测量复核骨架节点,设置合拢观测点及其他观测控制点
转动体系静置稳定平衡后或者加载稳定平衡后,重新检验骨架节点坐标及标高,同时在拱顶设立合拢观测点、合拢观测点选在距离拱顶约2m附近的位置,可采用某点的中心坐标及标高,该点布设在方便测量的型钢支架上。同时在型钢支架顶上用小钢管标示中轴线位置,用于粗略观测转体合拢情况。转体过程中的观测点布设在上转盘上面四角及主拱墩上。
4.2.7 布设牵引系统、试转
(1)牵引驱动系统的计算
平面轴心转动体系,牵引驱动力的大小及牵引装置的选择只按最大静摩擦阻力矩计算配置即可。要求各牵引索基本在一个平面内,且每两根牵引索组成平行力偶,以保证钢轴不承受过大的水平力,牵引力的计算如下:
μ=磨擦系数
r =转盘半径
δ=转盘平均压应力Mpa,μ静、μ动均指该应力情况下的试验数据。
(2)牵引系统的布设
牵引系统采取倒链牵引钢丝绳,倒链一段连接于地锚,一段连接于钢丝绳,人工牵引倒链带动平衡体转动。钢丝绳采取绕缠内保险腿的方式,绕缠圈数不小于4圈,绕缠内保险腿可以保证牵引力方向一直处于内环道切线方向,力矩最大,最省力。
(3)试转
在正式转体前,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