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及其归隐思想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渊明及其归隐思想研究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 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 度日。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 外祖父的遗风。陶渊明在这里潜心学习。时代思潮和家庭环 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 “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二十九岁时首任江 州祭酒。后因出身庶族受人轻视,“少日自解归”。安帝隆 安四年(400年),他三十六岁时投入桓玄门下做僚佐, 次年冬天因桓玄阴谋夺权和母丧而再次辞官。元兴三年(4 04年)刘裕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刘裕把幽禁在 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后 因刘裕排除异己,于义熙元年(405年)三月再次去职。 同年秋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 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 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决心远离统 第 1 页 治者,洁身自好。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 为伴,再没有出仕。陶渊明独爱菊,正是他不苟随时俗的高 洁品质的显现。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 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 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与夫人翟氏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归 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 檐,桃李满堂前。”义熙四年(405年),住地上京失火, 迁至栗里,生活较为困难。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 时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不 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如427年,江州刺 史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流传至今的作 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田园诗是他文 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著名有田园 诗有 《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 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 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后 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称誉。 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 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 第 2 页 趣。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色, 即“凶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以朴素的 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 诗能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 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夜话》)这种平淡自然是耐 咀嚼回味的。 陶渊明在晚年创作了《挽歌》、《自祭文》。相传陶把他的诗 集加这两首诗送给了他的挚友颜延之。《挽歌》中“有生必 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和“死去 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陶渊明和他的好友慧远法师争论 “死”的意义时自己的主张,他把诗句放入《挽歌》,表现 了诗人归隐后对生死看得及其平淡。“但恨在世时,饮酒不 得足。”“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同时也看出诗人在 归隐后,特别时在上京住所失火后穷困潦倒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大都受道家“君子故穷”的影响,这也是 他潦倒过后半生的精神支柱。在《归园田居》诗里,讲得十 分明白。他说,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 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 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 犬吠,都是那么的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 第 3 页 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 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 居的

文档评论(0)

laoliug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